书城出版文化社科诗词散文山中少年今何在——情怀卷
1016300000039

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二十多年前我读中学时,学校经常组织同学去农村或者工厂参加劳动,名曰“学工学农”。那年秋天,我们全班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利用一星期的时间帮助近郊农村收水稻。大家分成几组,散住在农民家里。那是我第一次住在乡村,田野、庄稼、土炕、水井使我感到新奇;房东对我们质朴的热情让我感到温暖。这次“学农”归来后,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布置的作文题目即是:记一次学农劳动。

尽管这是一次命题作文,但我却并不觉得为难,因为它恰好与我内心的真切情感相契合。于是我写了几个城市女中学生和房东大娘一家的交往,写了这些女生和房东的九岁小孙子的友谊,写了那个乡村小男孩是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调皮,在半夜偷偷为笨手笨脚的城市女生磨镰刀。这作文忽略了当时社会所必须的空洞的政治口号、人为的阶级冲突和高大的“英雄”形象,这作文里只有人间平凡的淡淡温情和我本人内心要说的话。为了与内容相吻合,我还擅自给作文起了个名字:会飞的镰刀。

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她没有指责我的“出格”。她把《会飞的镰刀》当成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她鼓励了我新鲜的想像力和语言的活泼、晓畅,甚至还称赞了那不合“规矩”的标题。《会飞的镰刀》后来成为我的小说处女作,收入北京出版社的一本儿童文学集。

我并不想提倡学生要把作文当成小说来写。作文之所以要“作”,其中就有训练的成分:立意要明晰,词要能达意,思维要合乎逻辑,层次也须讲究必要的分明……这些都不该忽略。但更为重要的也许是,作文训练最终应该呼唤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与众不同的想像力来表达对生活和事物的看法,从而达到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一个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完善人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