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仙侠武侠历史武侠神宗朝秘录
1055100000028

第八章 仁宗的仁

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宋仁宗赵祯病逝,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消息传到洛阳,市民们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后世的乾隆甚至说,有三个帝王,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那么这仁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如此的特别跟受人爱戴?这里特别拎出一章来讲仁宗。

仁宗赵祯十三岁继位,共在位四十年,是整个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父宋真宗在位时好大喜功,挥霍无度,非但没有改革国内日益严重的冗官冗员现象,反而令国势江河日下。眼见得如此光景,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改善政局,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无奈中止。

赵祯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生活节俭,严于律己,喜怒不行于色,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

举一个仁宗善于纳谏的例子。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正是这种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仁宗朝才有了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而庆历初年实施的“庆历新政”,更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军事上,仁宗努力贯彻战和并举的策略,既不穷兵黩武,又能奋力守土。虽然其间出现了好战嗜杀的西夏开国国主李元昊,但最后还是与其维持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在跟辽的关系上,赵祯以每年增加岁币10万为代价,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

艺术造诣方面赵祯善书法,尤擅飞白体。

仁宗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种种的个人品德,不要说身为一个帝王了,就是作为普通人,都非常的难得。

首先是不近女色。谏官王素曾劝谏赵祯不要亲近女色,赵祯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赵祯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讲完,他还泪水涟涟。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赵祯说:“朕虽为帝王,但是,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第二是严于律己,生活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赵祯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赵祯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赵祯:“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赵祯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赵桢的生活也较检点。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主干。赵桢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二万八千钱,朕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还有一次,赵祯早晨醒来对近侍说:“昨天晚上朕肚子饿得很,睡不着想吃烧羊。”近侍问道:“陛下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采办?”赵祯说:“朕如果一开口,下面就因为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的好。”

一天,赵祯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

赵祯去世前不久,中书门下、枢密院曾在福宁殿的西合奏事,看见赵祯所用的床帐、垫具都质朴灰暗,许久未更换。赵祯看着宰相韩琦等人说:“朕居于宫中,自己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这也是百姓的膏血啊,可以随便浪费吗!”

第三是为人仁慈。

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赵祯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赵祯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祯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赵祯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划掉了。赵祯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赵祯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赵祯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这部书总体而言偏魔幻,武侠多一些,只有这一章非常的写实。如果那些绝技、特异功能是人物立足武林的不二法门外,那么神宗的仁则是另一种绝技和特异功能,亦是常人所不能为的,甚至是最厉害的武功,厉害到可以掌管宇内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