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历史传奇后唐风云
1261700000016

第十五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面咱们已经讲到,从公元874年以来,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灾、旱灾,民不聊生,到了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中原大地爆发了一场王仙芝、黄巢起义,这场起义主要是由于唐朝吏治腐败、赋役繁重等原因造成的。

起义军在王仙芝、黄巢的带领下,采用流动战术,先后攻陷了十几个州县,并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官军。为了发展力量、躲避官军攻击,起义军起初几年主要在河南、山东、湖北一带进行流动作战。

但是在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兵败被官军曾元裕部斩杀,余部奔亳州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称“冲天大将军”。作战区域从这一时期又开始转移到黄淮流域,并进一步扩大到长江下游、东南、华南一带。

【一首反诗的恩怨】

说到黄巢,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他的个人简历。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家中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家境富足。他善于剑术,马术,箭法也不错,他粗通笔墨,小时候就有诗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但凡写文章或者是领导讲话,最后一句话往往是最重要的,画龙点睛嘛!这最后一句“成年后屡试不第”说明了两个意思:一个是黄巢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二是考试的结果全都名落孙山。

据说当黄巢最后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而名落孙山后,他满怀着不舍和失望离开了京城长安,并忿然赋诗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题目叫《不第后赋菊》,现收录在《全唐诗》中。他以菊花作比喻,将自己的不甘与忿恨都写进了诗中,字里行间透着逼人的杀气。

后来,黄巢果然趁着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机会,率众造反,并在攻城略地以后,大肆屠杀皇室成员和高级官僚。我们有理由相信,黄巢在写那句“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仇恨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播下了。

假设,黄巢当年考中了进士,并做了官,他还会造反吗?也许不会。因为造反毕竟是一个被抓住就要掉脑袋的高危职业,不到山穷水尽是很少有人愿意走这条路的。他如果当初就想造反,那他就不会三番五次地去参加科举考试,非要去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了。说黄巢是一个天生的造反者,并不客观,因为历史有时正是由一个个偶然的因素演变成了必然。

综上所述,黄巢起义这幕历史大剧的故事情节可不可以概括成“写反诗—埋下仇恨—造反—攻城—杀人”?如果可以,那么这部剧的名字就暂且叫做《一首反诗引发的恩怨》。

【黄巢的战术】

黄巢采用的战术,和当年桂州兵变的庞勋采用的战术是截然不同的:当年庞勋采用的是坚守徐州及周围的州县,大部分时间是和官军进行一城一地的阵地战,只是在部分时间或局部地区和官军进行了有限的运动战;而黄巢则是大部分时间和官军进行流动作战,也就是运动战,只是在需要攻城略地时才和官军打阵地战。

事后证明,庞勋在官军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进攻下,领地逐渐缩小,最后势穷力竭、身死军灭。而黄巢则不然,他前后转战山东、河南、江浙、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采用的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战,在运动中寻找防守薄弱的州县,并速战速决,一旦攻破城池,补充完人员和给养后,还没等官军反应过来、完成调兵遣将进行围堵之前就迅速撤离。黄巢的这种战术确实厉害,官军被黄巢调动得疲于应付、顾此失彼,各处的州县接二连三地被攻陷,黄巢军队的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大。

黄巢在作战中似乎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战略方案,根本就不用考虑先打哪、后打哪,而是想打哪就打哪,换句话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而这又恰恰是他指挥艺术的精华所在。你想,连黄巢自己提前都不知道他下一步要打哪,官军能提前知道吗?所以在他进攻前,什么作战计划泄露啊、走漏风声啊,统统都没有,官军那边只能疲于应付、防不胜防。

【官军的失误】

纵观官军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其在战略上有很多失误,其中主要的有两条:画地而守和养寇自重。

先说画地而守,黄巢军每到一地,朝廷便以当地的节度使或州的刺史为招讨使、招讨副使,作为这一地的前敌指挥官,来指挥作战。等到黄巢军队又流动到另外一个地方,朝廷便又以另外一地的节度使或州的刺史为招讨使、招讨副使,来指挥该地区的作战。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各地都是被动地等待黄巢义军的进攻,无法形成统一的机动兵团,来主动寻找黄巢军队决战。

刚才我们也讲了,黄巢在每次行动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攻哪里,那么作为被动防御的一方根本无法掌握防御重点,就陷入了备前则寡后,备后则寡前,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尴尬境地。

每一次黄巢进攻,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整军而来,对面的官军从整体上看,单兵战斗力要强于义军,人数也不少,但作为防守的一方,在不清楚对方主攻方向的时候,需要将兵力分散到各个州县组织防御,这样一来,每个州县就剩不了多少人了。等到黄巢进攻时,肯定是以众击寡、以多打少,仗往往还没开打,胜负结果就一目了然。一对一,我可能不是你的对手;二对一,估计你还能勉强应付;不过没关系,咱这次换成十个打你一个,不信打不死你!

再说养寇自重,顾名思义,就是故意放着敌人不打,以此使自己的地位变得重要。这问题就严重了!如果说画地而守是能力和水平的问题,而养寇自重则是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问题了。

造成这种局面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朝廷对功臣的态度让人寒心,比如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在平定庞勋兵变中豁出性命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一朝犯错,丝毫不考虑当年的功劳,坚决剿灭,给人一种过河拆桥的感觉。有这前车之鉴,谁还会拼死作战啊?

另一个原因是官军的将领确实存在故意延误战机,围而不剿,以便向朝廷要钱要粮的心态。对于各地的节度使来说,留着黄巢,就如同割韭菜一样,割了再长,长了再割,割割长长无穷匮也,这样一来,就有了割不完的韭菜和领不玩的功劳。其实,养寇自重这一现象在许多朝代都发生过,如果你细读明末的历史,就会发现那时的官军也都不同程度地持有此种态度,结果造成农民军越剿越多。

【长安陷落】

正是由于黄巢成功的战术和官军的种种失误,到了公元881年1月,黄巢起义军已经发展到60万人,并且连续攻破东都洛阳和潼关天险,都城长安未经抵抗就落入黄巢之手。史料记载下了黄巢大军进城时的盛况:黄巢坐着用黄金装饰的轿子,其部下全部披着头发,穿着红丝锦绣衣裳,手持兵器跟随左右,铁甲骑兵行如流水、辎重车辆塞满道路,大军绵延千里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大宦官田令孜率领神策军500人护卫着皇帝唐僖宗自长安金光门出城,仓皇逃往四川避难。此次逃难,跟随皇帝的只有几个亲王和一两个嫔妃,朝廷百官无人知晓,也不知皇帝去向,全被困于城内。唐僖宗逃跑之仓促与狼狈,比当年安史之乱时的唐玄宗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此,官军和黄巢这场皇权争夺战的第一回合结束,黄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