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历史传奇后唐风云
1261700000034

第三十三章 攻取幽州

就在李克用忙着清理门户的时候,幽州道也发生了一件大事,李匡威的弟弟李匡筹反叛了,原因是李匡威霸占了李匡筹的妻子。你说,这都哪跟哪呀,一个堂堂的节度使,正宗的封疆大吏,竟能干出如此缺德之事。由此看来,在那个年代加强节度使这一层级官员的道德建设,是多么的重要!

李匡筹占据幽州,自称节度使,并用节度使的符节追回李匡威带走的军队,李匡威的身边只剩下了少量的亲信,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弃儿。

要说成德节度使王镕,办事儿确实挺讲究。由于李匡威在前些日子出兵帮助过他,在得知李匡威已经无家可归后,王镕立即派人将李匡威接进镇州城内,并特地为他建造了府第,当做父辈一样侍奉他。按理说,李匡威能获得这么一个归宿,也算不错了,就不应该再闹腾了,但事情还没有完。

应了那句话,品德不行的人到哪都不行。李匡威在镇州待久了,发现王镕年轻孱弱,不久就动了劫持王镕,霸占成德道的念头,结果事情失败,被王镕的士兵全部消灭。就这样,原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因为他的道德极其败坏、影响极其恶劣,被提前罚下诸侯争霸的比赛现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天赐良机】

屋漏偏逢连阴雨,幽州道最近是祸事连连。幽州有一个将领叫刘仁恭,他带领军队守卫蔚州,过了期限还没有士兵来替代,军中士兵都想回归。正逢李匡筹接替李匡威,人心不稳,蔚州的士兵当即推选刘仁恭为统帅,返回攻打幽州。

又是一个因为远戍边疆、过了期限不让回家而引发的兵变!翻开唐末到五代这段历史,这样的兵变简直比比皆是,我就纳闷了:当时的将帅怎么就不重视这个问题,防患于未然呢?我猜测,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唐诗三百首》在当时还没有普及,将帅们没读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不知道士兵也会思念家乡。

二是当时的将帅都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心理,对于别的地方或者是别人家发生的祸事熟视无睹,没有提前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是当时的将帅喜欢看戏,都想看看思乡的士兵发生兵变后,到底能闹腾到什么程度。

调侃一下,请不必当真。但当时的很多将帅骄纵蛮横、肆意妄为,不体恤属下底层士兵的疾苦,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我们接着说刘仁恭,他领着兵变士兵刚到居庸关,就被新任节度使李匡筹的军队打败。经此一仗,人心散了,队伍也不好带了,刘仁恭只好逃往河东,去投奔李克用。李克用见他人如其名,对自己那叫一个恭敬,当下又正是用人之际,于是不仅收留了他,还对他非常优厚。

无数的事例证明,有些人表面上对你恭敬,他内心也对你恭敬;有些人表面上对你恭敬,但内心却不对你恭敬。而刘仁恭,无疑是第二种人。

看到幽州道最近发生了这么多变故,连过去最多事的李匡威都被清场了,这简直是上天赐给的灭掉幽州的良机,此时,李克用已经清理完了自家的门户,可以腾出手来了。

公元894年11月,李克用发动军队大规模进攻幽州节度使李匡筹,先攻克武州,又进军围攻新州。

12月22日,李匡筹派遣大将率领步、骑兵几万人前往救援,李克用挑选精壮士兵在新州东南的段庄迎战,把李匡筹的人马打得大败,斩杀一万多人,活捉将校三百人。为了起到震慑作用,李克用命人将这三百人用绳索绑成一串,押到新州城下示众。当天晚上,新州城内军队的心理彻底崩溃,开城投降。

第二天,李克用继续向前推进,李匡筹又派出军队出居庸关进行拦截。结果李克用采用正面用步兵阻击、后面用精锐骑兵进行夹击的战术,再次击败幽州的军队。

面对一败再败的尴尬局面,李匡筹已经实在是无兵可派了,故事讲到这里,如果不出意外,下一步的情节应该是:李克用兵围幽州—城破—李匡筹被擒。结果这次李匡筹没按常理出牌,他在幽州城里发现形势不妙,逃了。

既然是逃跑,中心思想是逃命,那就应该轻装简从,可李匡筹不这样想,他毕竟是大户人家出身,逃跑也要与众不同。他从幽州逃出来时,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歌妓妻妾,感情他把逃跑当成了家庭旅游。等这一行人逃到沧州,沧州守将卢彦威对于这送上门的好处自然不会放过,他派出军队打了一个劫,将李匡筹杀死,金钱美女则全部拿下。

尽管出了个小插曲,但结局还是差不多。

【遗恨终生】

接下来,李克用进军幽州,幽州守将请求投降,李克用率军进入幽州。李克用派李存审、刘仁恭带领军队巡视安定幽州道所属的各个州县。

攻取了幽州道这个北方重镇,李克用理应选拔一位得力大将在此镇守,但他却在此出了一个昏招,竟然被原幽州降将刘仁恭的谦恭假象所迷惑,向朝廷上表请求任命他为幽州留后,也就是代理节度使。

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刘仁恭掌管幽州以后,很快就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他加紧收买幽州道的人心,不断地将军中将领和属下各州的刺史更换为自己的亲信,不久以后,幽州道已经牢牢地控制在了他的手里。

由于李克用的所用非人,相当于把几经血战才得到的幽州,拱手送给了别人。不久以后,李克用就痛苦地发现,他犯了一个令他遗恨终生的错误。

千百年来,李克用识人用人时这种或明或暗的眼力,一直饱受争议,他有时独具慧眼,收取了李存审、李嗣昭这些不世出的名将;有时又识人不明,错用了李存信、刘仁恭这类无信无义的小人。

其实,也不应对李克用过于求全责备,因为在那个人心叵测的乱世之中,谁又能把世事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也许正像南宋词人辛弃疾说的那样: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