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历史传奇后唐风云
1261700000036

第三十五章 关中勤王

见李克用并没有率河东军来长安,关中这几个军阀又开始蠢蠢欲动。河中道已经纳入李克用的势力范围,是没法争了,那就退而求其次,看看还有什么可争取的。不久以后,他们就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长安城里的皇帝—唐昭宗。

尽管昭宗皇帝现在是无兵无钱,和傀儡没什么两样,但他并非一无是处,他还有一样东西是诸侯们所没有的,那就是“皇帝”的名号。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号那可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有了这块招牌,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

而在当下,谁能把皇帝控制在手里,谁就可以借用皇帝的名义来号令天下诸侯,这就是经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上有很多权臣都导演过这类把戏,例如三国时的曹操。

近水楼台先得月,长安城内的昭宗皇帝离谁最近?当然是关中三军阀。皇帝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怎肯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第一个出场的是邠宁节度使王行瑜,他派其兄弟王行约前往长安,故意散布谣言说:“李克用的沙陀军队十万人马杀来了!”谣言一出,长安城内很快就人心惶惶。

紧接着,王行瑜又开始实施计划的第二步,主动劝说唐昭宗移驾邠州避难。

没等王行瑜的计划得逞,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不干了。他不像王行瑜净整那些虚张声势没用的,他干脆来硬的,派出其干儿子李继鹏带兵到长安,准备武力劫持皇帝到凤翔。

昭宗心里明白:自己不管是落到王行瑜手里,还是落到李茂贞的手里,今后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情急之下,为了躲避这些人的胁迫,昭宗带领文武百官和太监宫女,连夜出逃到长安郊外的石门。

【威震关中】

很快,尚在河中道的李克用就得到了长安大乱、皇帝出逃的消息。要说李克用还是一个比较仗义的人,他考虑到皇帝是因为下诏任命自己的女婿王珂继任河中节度使,而招致关中军阀的忌恨的,如今皇帝遭难,自己理应出手相救。

要想出兵关中,按程序应该征得皇帝的同意,因为如果仅是自己的一厢情愿,那可就尴尬了。李克用立即派出使者前往石门,向皇帝请命勤王。这时候的唐昭宗无论是被王行瑜劫持,还是被李茂贞劫持,到时候都得成为傀儡皇帝,正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忽然接到李克用的勤王请求,真是大喜过望。这样一看,李克用虽然脾气是粗暴了点,但和关中这三军阀比起来,还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能靠得住的人。

欣喜之余,昭宗立即下诏,命李克用带兵勤王。

接到诏书,李克用率领大军从河中的蒲坂(今山西永济)渡过黄河,直逼关中。由于关中三军阀按地理位置自东向西依次为华州节度使韩建、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李克用的战略构想是自东向西依次制服这几个军阀。

面对李克用的强大攻势,华州节度使韩建首先屈服,表示今后一定严守中立,不再介入朝廷纷争。人家韩建认罪态度这么诚恳,李克用也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索性就放过了韩建。

下一个目标:王行瑜!

公元895年八月,李克用进军渭桥,被昭宗委以邠宁四面行营都统。他先派出3000骑兵到石门护卫唐昭宗回到长安,自己亲率大军征讨王行瑜。

看到李克用大军云集,王行瑜也将全部兵力集中到长安附近的梨园寨。两军展开殊死战斗,王行瑜的邠宁军不敌,只得退回梨园寨固守。李克用这次是铁了心要歼灭这路敌人,他率河东军将敌寨团团包围,昼夜进攻。

这下王行瑜慌了,急忙向李茂贞求救。李茂贞慑于李克用的兵势,他没敢直接参与进来,先是派兵一万驻军龙泉镇,观望战局,随后他自己又带三万主力部队在咸阳附近驻扎。

为了防止李茂贞突然加入战局,在背后发起攻击,李克用派出一万骑兵作为预备队,驻扎在梨园寨的外围,摆开阵势随时准备迎击李茂贞。

李茂贞是一个狡猾的军阀,他虽然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王行瑜一旦被消灭,自己将更加势单力孤,但他更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常识。

一万河东铁骑,那是什么概念,当初连黄巢的十几万大军都抵挡不住,自己这几万人恐怕都不够人家一个冲锋的。现在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朗:就算自己和王行瑜两家联合起来,也依然不够人家李克用打的!

关键时刻,李茂贞怂了。他采取丢车保帅的办法,主动将当初扮演逼宫角色的干儿子李继鹏作为替罪羊,斩下他的人头献给朝廷,表示投降。

当初的三角同盟,现在只剩下了王行瑜孤军奋战,面对河东军愈加猛烈的攻势,他是叫苦不迭。不久以后,梨园寨内的粮食吃尽,守军弃寨逃跑,被李克用提前布下的伏兵拦截,损失惨重。

王行瑜带着残兵败走,结果在路上被部下斩杀,将其人头传送朝廷。

这样,李克用出兵不足三个月,关中三军阀一个被吓傻了、一个投降了、一个被消灭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关中三军阀同盟彻底瓦解。

【受封晋王】

昭宗慰劳李克用,让他和李茂贞和解,授予李克用“忠正平难功臣”称号,封为晋王。晋王的管辖范围在山西,如果你熟悉中国地理,一定会知道山西省现在的简称为“晋”,如果追根溯源,和这段历史绝对是有关联的。

同时,唐昭宗命令皇室亲王中的延王李戒丕、丹王李允拜李克用为兄长,给予了李克用比皇室亲王更高的地位。此时,李克用的功业达到顶峰。

【誓言】

这时,晋军在渭北遇雨六十天,有人劝李克用进长安拜见皇帝,李克用没有下决心。军师盖寓说:“自皇帝从石门回来,都不敢好好入睡,如果我们的军队渡过渭河,皇帝更会惶恐不安?这时我们来勤王,既然君臣相安无事,就不必朝觐,现在回归籓守,做好勤王之事,才是忠臣之道。”李克用笑道:“盖寓都不信我,何况天下其他人呢!”于是收兵回去。

临离开关中,按道理应该向昭宗辞行。李克用考虑到如果自己亲自去拜别,容易让皇帝产生自己误解,因为现在的皇帝势单力孤,最担心的就是强悍的臣下再演一出“携天子以令诸侯”。最后,李克用派他和曹夫人的儿子李存勖代他进长安面圣。临行前,李克用对儿子说:“我这次诛灭乱臣、威震天下,如果此时挟持天子、占据关中,自己起草赐封九锡和禅让的文告,谁能阻止我?但是我家世代效忠皇帝、常为朝廷立功,我誓死不能这样做。你以后要全心恢复唐朝社稷,千万不要效仿这些乱臣贼子!”

后来的历史证明,李克用对李存勖说的这番话,既是对儿子的告诫,更是自己的誓言。他用一生来践行了立下的誓言!

李存勖自幼善于骑射,胆略过人,心性豁达,深得父亲李克用的宠爱。据说他爱读《春秋》,略通微言大义,而且精擅音律,可谓文武双全。

那一年,李存勖只有11岁。一般情况下,当一个11岁的孩子面对着皇宫那宽阔的大殿、森严的侍卫以及高高在上的皇帝,难免会惊慌失措,但昭宗看到的却是一个沉着得体、气宇不凡的少年。昭宗亲切地拍着李存勖的后背,“你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将来一定要对朝廷尽忠效力啊!”

如果翻开后来的历史,你会发现昭宗的话只说对了一半。

李克用率大军回到河东晋阳,正式对外称“晋王”。这时候,他已经完全控制了山西全境和河北的一部分,并降服了陕西关中。按理来说,剩下来的剧情应该是他摧枯拉朽,逐一消灭河北的成德、义武、魏博三镇,然后再与河南的朱温争夺天下。李克用是这样认为,他的亲信将领们也是这样认为,但在这世上却肯定有人不这样认为。

李克用没有想到,关中勤王之战的胜利已经是他霸业的顶点,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