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历史传奇后唐风云
1261700000004

第三章 兵临城下

【计划落空】

元密率军从徐州鼓城出发,鼓号齐鸣、声势浩大。当部队到达徐州城外的任山附近时,停止前进,元密开始和众将商讨歼灭叛军的具体方案。为了能够达到出其不意,他们计划在夜间、当叛军进入任山附近的驿站休息时,举火为号,纵兵冲进驿站进行斩杀,一个活口不留!为了能够随时掌握叛军的动向,元密还派出一些士兵化装成樵夫,在驿馆周围负责侦查监视。

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在真实的战场上要想做到隐蔽自己、欺骗敌人,绝非易事。元密等人的企图能否实现,接下来就看叛军肯不肯往埋伏圈里进了。

太阳落山时,庞勋等人果然来到任山驿站,准备休息。但周围的情况很快就引起了他们的怀疑,因为驿站里空无一人、连正常供应的茶水米饭都没有,而在驿馆周围还发现了大批砍柴人。疑惑之余,庞勋命人偷偷地抓来几个砍柴人,稍一审问,完了,官军的计划全部泄露。

要知道,庞勋这些人可都是在桂州前线与南诏国打了许多年仗的老兵油子,战场经验十分丰富,论战术素养和单兵技能都远远高于从徐州来的官军。他们识破了官军的计谋后,决定将计就计,立即制作了许多假人,披挂上戍卒的衣帽,排列在驿馆周围,用以迷惑官军,然后全部潜逃而去。

由于庞勋等人行动隐秘,只偷偷抓了近处几个伪装砍柴的官军,其余的官军都浑然不知。等到夜深时,官军惊奇地发现有许多戍卒一直站在驿馆旁边一动不动,感觉不合常理,待冲到近前,方才发觉上当。

客观地讲,元密等人关门捉贼的想法确实不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漏洞百出,既然想把叛军诓到驿馆,那也得装的像一点啊,人家诸葛亮摆空城计还在城门口安排20个老兵打扫卫生哪,这倒好,一个人没有,糊弄鬼哪?同时也可看出庞勋等人绝非等闲之辈,他们的战术素养比官军高出了不仅是一个档次,他们除了保持高度警惕以外,还能做到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三战三捷】

就在官军忙活了大半夜在驿馆周围瞎折腾的时候,叛军已经在庞勋的带领下离开任山,向南运动,来到了宿州城外。宿州守将焦璐率500士兵出城抵抗,结果叛军一个冲锋,官军是望风而逃。此时,宿州城内已无兵把守,叛军攻城,城陷,焦璐逃跑。

攻破宿州以后,叛军将城中财物全部堆集在州府门前,通知老百姓随意来取,听到这个好消息,城里城外四面八方的百姓都赶来了。叛军先把财物分给百姓,大家是欢天喜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接下来叛军将这些人中的青壮年强行扣留,要求其入伙。

如果你说我上有老下有小,不想入伙,对不起,立即推出去斩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这样叛军通过欺诈手段又增加了几千兵力,总数已超过5000人。庞勋随后命令制作守城器具,分兵把守城池。

第二天晚上,元密才得到宿州陷落的消息,率领官军赶来。可这时叛军的守备已经很严密了,一时无法攻取,为稳妥起见,元密指挥军队将宿州包围,并就地扎营,营地的后方是一条河—汴水。

背水而阵、兵家大忌。

夜半,西北风起,叛军趁势用火箭(就是箭头包裹一层油布的箭,此火箭非彼火箭也)射击城外的茅草屋,大火迅速蔓延到了官军的营帐。官军立时陷入困境:前进要冒城上投下的箭石,后退要遭到河水和大火的阻隔。叛军趁机出城攻击,杀死官军300多人。

黎明时分,叛军趁官军一夜未睡、疲惫不堪之机,命城中妇人击鼓打更、迷惑官军,庞勋率主力掠夺城中300艘大船,装满军资粮食,顺汴水而下,再次逃遁。

等官军再次发现上当时,主将元密怒不可遏,他下达了不吃早饭、立即追击的命令。这个命令无疑是错误的,大家可以想象一支刚刚遭受重创、士气低落,而且一夜未睡、饿着肚子的饥疲之军追击敌人时的景象吗?史书上用“狼狈追之”来描述。

至此,在与叛军的几次较量中,元密统领的官军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战场主动权则牢牢地掌握在庞勋叛军手里,主动权既已丢失,焉能不败。

到了中午,官军终于追上了叛军,此时的官军疲劳与饥饿已经到了顶点。怎么办?那就赶快埋锅造饭,或者休息半个时辰再战……不可能!因为这里是战场,是生死相搏的战场!

庞勋叛军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他们将船停靠在河堤边,并在船上埋伏了1000名精锐士兵,其余人则在堤外列阵,故意示弱对方。等元密率军冲上来时,堤外叛军让出了堤坝、退至旁边浅水池泽中,元密以为叛军不敌,立刻挥军全线出击。

突然,埋伏在船中的1000名叛军锐卒蜂拥而出攻击官军的侧翼,退到池泽中的叛军也反身攻击……这一仗,从中午一直打到黄昏,官军全军覆没,元密等诸将皆被阵斩,连一个活口都没留。

好一个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我不跟你硬碰硬地正面交锋,我先把你拖疲了、累垮了、饿昏了,再打你,而且还要加上一个两面夹攻的战术手段。高!实在是高!

可见庞勋叛军绝不是简单的一群乌合之众,这是一支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具有丰富战场经验的悍军!

【兵临城下】

消灭了元密,庞勋率军一路北上,往徐州进发。从地图上看,宿州到徐州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50里,步行也就是一天的路程,徐州危急!

第二天中午,徐州统帅崔彦曾才知道了元密战败的消息。此前徐州城内共有士兵4300人,被元密带走了3000人,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幼病残,徐州城内一片恐慌。

崔彦曾还是有些大将气魄的,他一面命人紧急征召城内的青壮年帮助守城,一面派人向相邻的州县请求救兵,并将劝他逃走的幕僚当场杀死,以表明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来不及了。当晚,叛军就兵临城下,接下来的程序直截了当:叛军攻城—官军拼死抵抗--城陷—崔彦曾被俘,徐州城内的将吏及其家人多被杀死,少数人投降庞勋,徐州陷落。

事实证明,当初劝崔将军弃城的人未必就是错的,战争艺术的精髓是因势利导,不应过分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弃地存人,还有机会卷土重来;而为存地把有生力量都拼光了,到头来人地皆失。

假设,崔彦曾听从了下属的劝告,坚壁清野、主动撤退,如同1812年俄法战争中库图佐夫之主动放弃莫斯科,或许还有机会转败为胜……

但历史的神秘之处就在于从来都没有假设,它就是这样默默地、无声地记录着昨天发生的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