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架空历史三国之无良少帝
1669500000034

第三十二章 乡愁

这一幕恰好被始终观察他行为的曹操看到。

心中略有了然,曹操直接说道“陛下,凉州大营内的小兵传言,最开始营地是按照二十万大军布置的,可昨日大军到来之时,陛下传令只能留守军队八万,因此……”

话说道这里,众人都是松了口气。

其中袁隗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但看到殿内的情形,他又不由得叹了口气。

他并不是个傻子,刚刚王允话落之后的种种变化他也看在眼中

无奈的摇了摇头“陛下,老臣枉听江湖传闻,险些酿成大错,请陛下责罚。”

见他的样子,刘辩叹了口气,他知晓这是他将袁隗拉下马的最好机会,可纵使这样,他心里更清楚一件事,袁隗倒下的直接受益者绝对不是他刘辩。

或者说袁隗背后的势力不肯败于皇权。

若他真的借机将袁隗拉下马,那他必然迎来袁氏的敌意。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在这时机,董卓必然选择与袁隗结盟,哪怕暗中给予兵权等支持

于是他心中略做沉吟,然后说道

“公乃朝中大臣,文不知兵本就是情有可原,不过袁绍袁术兄弟本是武将,种种事宜不能明辨岂不是大错特错,传朕命令,罚二人奉钱半年,职位不变军职降三级。”

此言完毕,众人脸色都是变了变。

不同阵营却又有不同的变化。

袁隗并未承刘辩的情,在他心中所想,这次请罪也就是走走过场,眼下董卓野心已出,小皇帝必然需要队友帮忙承受董卓带来的压力。

袁氏无疑是天然的选择。

可刘辩却趁此机会压迫袁家势力,这让他心中不由的暗恨。

而董卓心底亦是冷笑一声,这种不痛不痒的惩戒,无疑是告诉所有人,小皇帝要跟袁氏结盟。

可刘辩心中也是清楚,这一次他是必须要略施手腕。

大臣们妄自攻伐,他这个皇帝要是一点表示都没有,那么背后的深远意义可就深了。

可问题也同样出在这里。

袁氏始终未曾觉得此事有错,惩罚何处谈论?

所以此言一出,袁隗心中登时火起,躬身略行了一礼之后,拂袖便走。

而曹操、王允等人也是暗叹一声“小皇帝年岁还是太小,恩威并施做的还是过于稚嫩。”

待众人离去之后,卢植再度拜访。

二人密聊至深夜,卢植面色铁青的从皇宫走出,各方密探心有疑虑,纷纷上报主家。

而董卓此时则在驿馆之中仰天长啸。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自然是坐在对面的李儒。

“我的好女婿,你这一石三鸟之策虽不算完全成功,但让袁家和小皇帝彻底离心,亦是大功一件,来,咱们喝上一杯。”

说完,拿起面前的酒樽便递到李儒面前。

李儒苦笑一声,随后无奈的喝下。

待二人放下酒樽,李儒突然说道“岳父大人,我想我们应该去拜会一下袁太傅。”

听其所言,董卓一愣,随即大笑出声“你这孩子,怎得如此心肠恶毒,袁太傅今逢此大败,心中正是难受之时,此时相见,岂不伤口撒盐?”

见状,李儒也是笑了答道“非也非也。”

董卓闻言,脸色渐渐冷了下来“那是何意?初获胜利,反而要去俯首称臣不成?”

“岳父大人,此言差已,小婿怎敢为岳父如此规划。”说完,李儒看了眼脸色逐渐恢复的董卓,继续说道

“今日听岳父一言,袁司徒心中必有不忿!”

闻言董卓却是一愣“妄自攻伐只给了这般惩戒,他还心有不忿?”

爽朗一笑,见董卓这般理解,他心中更是坚定所想

“义父有所不知,这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求的是什么?求的必然是个名,可这次与我们争斗,他们的名头在哪里?”

听到李儒询问,董卓连忙说道“这还用说,自然是帮小皇帝削弱我们军权罢了!”

李儒又是一笑“可小皇帝偏偏判了袁家错误,眼下袁家是小皇帝的好野没要到,还平白丢了近两万兵马”

听到这里,董卓突然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随后问道“那这和他心中不忿有甚关系?”

李儒长叹一声“哎呀!我的岳父,你囊中棋子突然咬你一口,你会心有平静吗?”

董卓突然瞪大了眼睛,随后哈哈大笑起来“你这孩子,怎说得如此绕弯,此事早言便是了。”

说完不由得暗暗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此事宜早不宜晚,稍后便让人备上礼物,咱们却袁府转上一圈。”

见董卓明白,李儒突然附了过去,在其耳边小声嘀咕两句

很快两人面露奸笑。

同样的一幕在袁府内亦是发生,只不过商讨了半天也没个明确的答复。

另一方面,一支军队悄然进了并州大营,一员武将和丁原夜会近半个时辰,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这些刘辩自然无从知晓。

他现在要忙的事情特别多。

之前兑换出来的宋时归配方,眼下第一批酒已经出来了,史子眇之前便派人送进皇宫,只不过因袁家和董卓一事耽搁了品尝。

眼下无人打扰在加上心事烦闷,他便让潘隐将这酒拿了过来。

酒坛一开,那芬芳登时萦绕房梁,久久不曾散去。

刘辩终究露出了一丝笑容,

太熟悉了,这芳香当真是太熟悉了。

上一世他虽讨厌酒后的不自知,但他还是喜欢饮酒。

因为孤独的时候,酒才是唯一能陪伴你的伙伴。

人心毕竟太过复杂。

来到这个世界,终日在各方势力中苦苦挣扎,内心在意陷入崩溃边缘。

借酒浇愁早就被他提上了日程。

奈何,这时代的酒当真不敢恭维,

刘辩现在这身体年十二岁,尚未成人的他自然不不能担酒的。

可这时代的酒他喝上半坛也不会醉,

其原因是酒精度数低

而且这时候的酒,酸中带苦,浑浊异常

和后世的白酒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此时看到这清澈见底的白酒,他突然有些乡愁涌现。

默默给自己倒了一杯,看着升起的月亮,不由得低声念叨

小时候,乡愁是一幕小小的屏风,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扇窄窄的木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堵矮矮的围墙,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闪闪的月亮,

我在这头,你在那头。

虽然和原诗的意境相差甚远,但多少还是能表现出他的凄苦

只可惜在这个世界,他是万不敢将原版念出。

不然矮矮的坟墓那段,可就是天大的不敬。

始终站于他身后的潘隐听完这诗,微微一叹,

心中不免有些凄凉,略作沉吟随后跪于刘辩面前“陛下,臣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