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架空历史三国之无良少帝
1669500000043

第四十章 后手

董卓询问之意溢于言表,李儒连忙附其耳边

“岳父息怒,袁家四世三公,眼下这两位公子更是袁家未来的家主候选,此次要是妄自杀了二人,恐与袁家成了死仇,徒生事端。”

听完李儒的话,董卓大声说道“奉先且先停下”

说完,爽朗一笑然后继续说道“这天下自然要有不同的声音,昔日圣人还曾有此想法,我自然也是这般,然而皇子协当真要比皇子辩聪颖百倍。”

听完董卓的话,袁绍不置可否的冷笑一声,随即说道“你等佞臣,我自不甘于你等为伍。”说完暗自朝曹操留个眼神,随后一拂袖转身便走

身旁的卢植和袁术见状,也是一同离开。

这一幕,看的董卓心中更是无名火起。

挥手招过吕布,李儒一看便知他的想法,连忙插于二者之间,小声说道“出城十里后在动手,不然引来非议,对我们并无好处。”

董卓略一沉吟,随后点了点头。

身后的袁隗见状,也只能轻声一叹。

他为了袁家的崛起做了许多准备,眼下虽然投靠董卓,看起来是彻底臣服。

但只有他自己知晓,翻盘的几率有多大。

他只是没想到袁绍、袁术这两兄弟,在此关键时刻居然与他并非同心。

眼下,更是彻底得罪了董卓这匹夫,想来董卓对他也会多加戒备吧。

之前种种,出于同族情义,他能帮也就只有这些

剩下的,就看他们各自的造化吧。

想到这里,袁隗微微一叹,留在原位暗自神伤。

袁隗府一事很快便传进皇宫,刘辩对此事有些兴致缺缺。

袁隗和董卓的联合,他早已知晓,随着那四万大军的已是,卢植定然不敢继续留在洛阳,不然必有性命之忧。

此间事情,他早已算清。

因此,对于袁家刚刚发生的事情,他当真是一点都不意外。

“陛下,能准备的事情我们都做好了准备,剩下的也只能听天由命了。”听到声音,刘辩侧身看向来者

来人是个风度翩翩的青年,二十七八的年岁,目光清澈唇红齿白;生的好不俊俏。

看清来人面目,刘辩直接一礼相拜“文若先生,此时皇宫危恶,您万不该来此的。”

说完刘辩又是微微一叹。

眼前这人正是荀彧,现任洛阳守宫令(守宫令:掌皇帝用纸笔墨及尚书诸财用、封泥。)

他是刘辩昨天才刚刚发掘的。

其中也亏了这几日为了投石机改造图纸,浪费的诸多绢布纸张。

昨日寻潘隐谈论杂物进献事宜的他,意外听闻刘辩和丁原对话,于是在待夜深之后,便来了个二次拜访。

那一夜的失眠,多半也和荀彧的多言有关。

眼下荀彧所言已经得到证实,只是时间上多有出入。

现在留给刘辩回旋的时间越来越少。

听完刘辩的话,荀彧暗自笑了两声“陛下,臣是担心你沉不住气,这才连夜进宫……”

刘辩摆了摆手“先生放心,这几日的经历,我这内心当如磐石坚韧,剩下的还希望先生坐镇宫外,协调众人。”

荀彧点了点头“陛下,目的地已经选好了,我们去江东”

听到荀彧的话,刘辩皱了皱眉头“江东虽然安全,但那也是一困守之地,想要推翻董卓必然还是在北方。”

荀彧点了点头“陛下所言甚是,北方多猛将,南方多智谋,南北虽然各有优势,但南人心思缜密,的确不是发展势力的好地方。”

刘辩闻言却是干笑两声,对于荀彧所说的这一点,他上一世便十分清楚。

演义中写赤壁那一段便可见一般。

孙权若不是斩案定策,估计根本不会有赤壁之战。

江东早就降了。

而且之后的几件事也是特别蹊跷。

其中就以江东政权统御者为最

后世曾言:江东多才俊,只是命不长。

孙策,江东小霸王,目光长远手腕狠辣,更兼勇猛非常,可惜死于刺杀。

周瑜,人称最完美的男人,文武双全,更有两分天下的决策,除此之外,此人于音律上颇有造诣,有诗句称,曲有误周郎顾;可惜死于疾病

鲁肃,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可惜只做了七年大都督,他也是江东唯一一个彻底和刘备结盟的大都督,只可惜共伐曹操的计策尚未成功,便死于疾病。

鲁肃的接替者是吕蒙,这货最大的成就无疑是灭了关羽。

只可惜,关羽死后没多久,他也因病去世。

一连三任大都督,十年内皆是死于疾病,这江东的医疗到底有多次。

但对于现代人的腹黑来看,

下毒也是疾病的一种,如果真是这样,江东政权到底多么混乱。

可是,这些东西也只能存在心底,这么超前的话他可不敢细说。

毕竟之前用了许多防备手段,可现实却始终随着历史而前进。

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到来对这时代到底有什么影响。

可是现在他却完全不能掌控局面。

想到这里,刘辩连忙看向荀彧,见其也是一脸愁容,心中顿时生出疑问“文若先生,不知?”

从思绪中惊醒,荀彧苦笑一声“陛下,那董卓当真会罔谈废立之事吗?”

刘辩摇了摇头“梦中所事已经和现在虽然略有出入,但局势的走向却并无太大变化”

荀彧闻言点了点头

低头略微思索一下,然后继续说道“陛下放心,我与两位将军一样,只要还有一息尚存,断然不会让人伤了陛下性命。”

刘辩拍了拍荀彧的肩膀,这可谓是个大忠臣。

只是个性上面有些拧。

曹操与荀彧多有交集,二者亦是多年好友。

但他却并未以曹操自身出发,去思考曹操的性情变化。

因为彼时的曹操,伴随着刘协几次三番的背刺,早已变了性子。

原本的他,虽然是个私心很重的人,但对于部下还算仁义。

可进阶魏公时,曹操的私心已经十分严重,这时候的他才是那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孟德。

荀彧的死,多半是在于曹操的多疑,但少半也来自刘协的背刺。

他的理想从来都是大汉征西将军,可刘协始终在他背后搞小动作,一次次的波动曹操的神经。

直到三国奠定各自基础的时候,曹操索性对刘协这位小皇帝也彻底失去了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