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架空历史翦商传
1709100000027

吕尚不是姜子牙

最近《姜子牙》这部电影貌似很火啊,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姜子牙的本名呢?有人也许会说,姜子牙不就叫姜子牙吗?也有人会说姜子牙叫做姜尚。这些答案其实都不对,如果你答错了,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入坑了。

我曾经和一个吕姓朋友聊天,开玩笑说他有可能是姜子牙的后代,他很吃惊地反问:“我姓吕,怎么会是姜子牙的后代?”这个例子足以反映出很多中国人对自己的姓氏来历都已经不清楚了。其实姜子牙严格来说只是《封神演义》这部小说中一个角色的名字,其人物原型是齐国的开国之君齐太公。齐太公是姜姓吕氏,单名尚。这一点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可惜的是,如今世人只知道姜子牙,反而很少有人知道吕尚是谁。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对世俗认知的巨大影响力。

要搞清楚为什么姜子牙应该称吕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的姓氏制度。在周代之前,中国人的姓与氏是有区别的,氏是姓的分枝这一点早已得到公认,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关于氏的用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所以才会出现称秦始皇为嬴政或赵政,称周文王为姬昌等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氏”并不是能够随便乱取的,史书中有所谓“胙土命氏”这样的一项制度,意思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有功之人,并且同时以这块土地的名字作为“氏”赐予受封之人。比如卫鞅被秦王封在商邑,就赐以商为氏,所以卫鞅又称商鞅。就是说只有裂土封侯的人才有资格拥有“氏”,普通庶民如果自己给自己取个氏,那可就是“僭越”了。另外还有“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规定,也就是说当你称呼一个男人的时候,只能称他的氏,而称呼女子时只能称她的姓。

那么“胙土命氏”的法则有没有例外呢?例外当然也是有的,否则就不会存在争议了。按《史记》中的记载,吕尚的儿子齐丁公也依然称为吕伋,因此齐国的国君可能依然是以吕为氏的(当然《史记》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有说法认为齐桓公就被称为齐小白);而且在田氏代齐之后的齐王也没有改为齐氏,而是依然称为田氏。同时还有楚国的国君也不是以国为氏,而是沿用了祖先的熊氏。由于这些例外的存在,加上史料中称国君时往往以国代氏,所以往往弄得大家无所适从。

不过“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制度却是从来没有例外的,先秦古籍中对男子一律称氏,把周文王称作姬昌,那是汉代以后才有的。主要原因是秦朝之后姓氏统一,氏作为贵族男子的专用称谓实际上被取消了,以至于汉代之后的人对于姓氏的使用规则已经不太清楚了(司马迁就犯了很多这方面的错误)。所以秦始皇应该称秦政或赵政也许还有待考证,但是称作嬴政则十有八九是错了。基于同理,周文王也是绝对不应该称“姬昌”的,可是现在在我们的历史课本当中却公然写着“姬昌”、“姬发”之名,或许以后仍会当成真理一样流传下去了。

至于姓氏制度为何消亡,古籍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姓氏的统一是在秦汉之交发生的,最有可能将延续了夏商周三代的姓氏制度完全取缔的人,应该是秦始皇。因为秦始皇要推行郡县制,就不会允许象征着贵族特权的氏继续存在下去。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司马迁在为汉初人物立传时,就已经不再区分姓氏了(如萧何曹参等),从侧面说明姓氏统一的制度在秦末汉初时就已经完全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