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历史穿越三国之无敌军团
199100000096

第87章 招募工匠一

李群見諸葛圭到了,急忙起身相迎道:“諸葛先生來了,快快請坐,今天請你來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跟您商議”諸葛圭拜了李群,道:“主公有何重要的事情?”

李群道:“今日內,我想鄭渾,馬鈞,蒲元等人在商談的時候瞭解到,我徐州的工匠非常匱乏,各種工匠都缺乏很多,特別是鐵匠,木匠,銅匠,銀匠,石匠,船工基本上是缺口頗大,不知道諸葛先生怎麼看待這樣的事情?我想再大漢的十三個州郡中招募工匠。您看那?”

諸葛圭摸了摸自己的鬍鬚,點點頭深深道:“主公,招募工匠應該是可行的,但是主公有沒有想過,現在天下十三個州裏面,所佔據的諸侯是否允許那些工匠就此離開他們的地盤,主公您看我有個建議,既然是要招募各行業的工匠,不仿按地域來招募,那樣的話可能效率會高很多”

“好,這也是一個好辦法,那麼你來說一下具體的情況是怎麼樣 的,具體的各種工匠又該在什麼地方招募”李群道

諸葛圭解釋道:“我大漢一般並不重視工匠生產,所以工匠的收入都不高,想要得到更多的工匠,就要給予工匠一定的報酬”

李群道:“這個自然”

諸葛圭接著道:“廚師,木匠,石匠,泥水匠,鐵匠,染匠,屠宰匠,裁縫,剃頭匠,騸匠,油漆匠,船工”

李群又問道:“諸葛先生,我對這些工匠的行當兵不是那麼的瞭解,您老就詳細的解釋一下好嗎?招工的事情依然要由您起草一份招工簡章,然後派快馬張貼到大漢十三個州郡”

“先說說廚師吧,州牧府和各郡府,各縣都需要廚師,民以食為天,我們就先談談做飯的廚師吧,呵呵”

正說著,諸葛圭就開始解釋了起來,說道:“司隸校尉部的藍田有“廚師之鄉”之稱。該縣廚師數量之多,分佈之廣,烹飪技術,今古聞名。不管是周武王的御用廚師還是本朝的宮裏禦廚皆有藍田籍人。藍田縣因而流行著“要找藍田鄉黨,大小衙門廚房”之諺語。所以招募廚師工匠就直接把榜文張貼到藍田縣去就行,廚師在每年舊曆新年(春節),有“封刀”的習俗。他們一年到頭為人操刀掌勺,非常辛苦。過年期間,用紅布包上案刀,休息幾天,叫“封刀”

李群笑著說道:“我現在才明白為什麼歷代帝王都把京城都設立在司隸校尉部的河南郡,感情是把京城放在一個廚師遍地都是地方,可以每天都吃到可口的飯菜啊”

“哈哈,哈哈,哈主公您真是幽默,歷代帝王把京城設置在哪里是因為哪里的風水虎踞龍盤,是個好地方,可不是為了什麼吃可口的飯菜”諸葛圭笑道

“諸葛先生,我說著玩的,別見怪,那麼我們說說木匠吧”李群又笑道

諸葛圭坐正了身體,喝了口茶道:“木匠的工具很多,有斧、錛、鋸、曲尺、墨鬥、刨、鑿、鑽、銼、羊角錘等等。墨鬥,是木匠用來打直線的工具。從墨鬥中拉出墨線,放到木材上,繃緊,提起,墨繩趁著彈力就打上了墨線。木匠的工具箱,忌他人亂動。在漢陰縣,木器行分大墨、小墨。大墨從事修房建屋,架設橋樑;小墨從事家俱、農具製作。或分為平墨、彎墨、圓墨、壽墨等。乎墨從事傢俱製作;彎墨以事工藝雕刻、農具製作;圓墨從事木桶、木盆等生活用具和糞桶等生產工具製作;壽墨專門從事棺材(亦稱壽方、壽木)製作。小墨、彎墨技術較精;大墨雖作工較粗糙,但必須識圖,墨線尺寸清楚;圓墨流動性較強,四方奔走製作。木匠最重斧、錛的操作,有“千日斧子萬日錛”之說。木匠做活有“留尾巴”的習俗,至少也要在幹完活後留點刨花,讓主家自己收拾。據說是取“還有活幹”的意思。但在做棺材活時,一定要收拾得乾淨俐落。否則,會被認為是咒主家再死人,是犯大忌諱的。木匠行業中,徒弟拜師學藝時,三年之內,師傅只供徒弟吃飯,不付工錢。三年期滿,師傅給徒弟贈送一套工具。 ”

李群也裝作專家一樣說道:“關於木匠,我還是有一些瞭解的,聽說木匠的祖宗是魯班呢”

諸葛圭沒有理李群,那麼簡單的瞭解也好意思說,是人都知道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就接著道:“我們接著講講石匠吧,石匠打鑽眼時,忌打空錘,認為空錘不吉利。如果采的是蓋廁所用的石板,忌說出“蓋廁所”之類的話。他們認為,否則山神會發怒,會懲罰石匠。鑿石料時,忌說話。西涼富平縣的石雕工藝,源遠流長,久負盛名。相傳長安碑林中的石雕品,不少出自富平石工之手。富平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畫家難畫天花板,木匠難做轉角樓,石匠難雕鳳凰頭。”此外,藍田縣的玉雕、子洲縣的墨玉、清澗縣的石板、綏德縣的石頭獅子,都是陝西省的名產。” “自河縣的泥水匠做完活後,忌用水沖洗工具,而是幹擦潔淨。他們認為,洗工具意味著活幹完了,以後就不會有活於了。泥水匠盤炕時,炕的長與寬,尾數都不能離“七”,寓意為“炕不離妻(七)”。建灶時,忌孕婦、產婦和帶孝的人觀看。俗以為這些人“不潔淨”,讓他們觀看,會使灶神不高興。”

“最重要的就是鐵匠了,因為鐵匠是戰爭時最重要的武器打造者,鐵匠營業的地方叫“鐵匠鋪”。鐵匠都擅長看“火候”,否則便是外行。黃巾起義之前,鐵匠也有外出尋找活路的。有的鐵匠打帶鋼的工具,他們進村後吆喝道:“誰—修一鍘子(鍘刀)?”,“誰一打一鐝頭、鋤頭?”聲調上揚,結尾無拖音,顯得緊湊、剛硬。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他們打造的工具中帶“鋼”的緣故。遇到顧客,便在村中砌爐子打鐵。數日後,活幹完了,再到其他村子尋活幹。另外一些鐵匠,打生、熟鐵器具,他們的吆喝聲為降調,結尾有拖音,如:“誰打鐵鍋、炒勺、鏟子——?”“誰打釘子——?”不夠剛硬。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他們打造的器具中無“鋼”的緣故。鐵匠們外出尋活時,還帶著家裏打造的產品,沿途出售。”

李群問道:“那具體在什麼地方能集中招募到鐵匠呢”話還沒說完。諸葛圭答道:“鐵匠不同於其他工匠,很多都是在各諸侯的武器打造鋪子裏,但還有不少是遊散的鐵匠,到處溜鄉去給百姓服務,幫百姓修補鍋,打造農具等等,所以招募鐵匠一定要把榜文貼道天下十三個州的任何地方。”

李群不高興道:“看來還是要把榜文張貼到任何地方啊,依然不能做到地點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