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人文史地传中华经典,读家训箴言——至清品行
2588500000010

9、百善孝为先

原文

《戴记》载小孝、中孝、大孝,《孝敬》载孝之始、孝之中、孝之终,统是教人做人,无忝尔所生。一孝立,完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

——姚舜牧《药言》

白话

《大戴礼记》所据记载的小孝、中孝、大孝,《孝敬》所记载的孝的开始、孝的延续、孝的归宿,都是教导人如何做人,不使父母受到委屈。只要孝道这样的道德标准树立起来,其他各种善行就会随之做到,这样的人才是孝顺的儿子,才是完美的人。

家训史话

“孝”是中华人民的优良传统,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慈的心,他就会乐于助人。《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意思是:“孝顺,就像天上日月运行一样是永恒的规律,也像地上万物生长一样是不变的法则,更是天下民众的行为准则。天地间的规律,万民都要遵循。不喜爱自己的亲人却去喜爱他人,这叫做违背道德;不敬重自己的父母却敬重别人,这是违反礼法。”

南朝时湖南永兴县的郭原平是一个孝子,郭原平侍养父母,一定要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供养。他秉姓灵巧,每次为人做工,只取散夫零工的价钱。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没有吃过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才买米做饭。他的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服侍了一整年。父亲死了以后,自己建起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每到了祭祀的日子,就哀伤得吃不下饭,但是为了让母亲不担心,故意让她看到房间里吃的东西,持续了三十年多年,直到母亲去世,。

郭原平的同乡许瑶不做县丞回到了家乡,赠送给郭原平一斤棉花。郭原平不肯接受,送过来又送回去,前后有几十次。最后许瑶之没办法只好亲自前往,说:“今年特别寒冷,建安棉不错,用这个来尊奉家里人吧”,郭原平才拜谢接受。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双方互相谦让。

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有一年发生了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当地的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以使运瓜的船能通行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卖货。每次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借助他人的力量。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

郭原平忠孝宽厚的行事让太守蔡兴宗很钦佩,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接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有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

古训今鉴

郭原平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尽心尽孝,对别人更是忠厚豁达。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孝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承担,是一种责任;孝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对父母长辈的感恩,是家庭的和睦、社会和谐的生态体现。一个有孝心的人,他是心地善良的,是懂得礼让,同时也是勤勉的,因此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这也是当代社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赢必备的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