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人文史地传中华经典,读家训箴言——至清品行
2588500000018

17、严肃端庄,不受轻侮

原文

市井街巷,茶坊酒肆,皆小人杂处之地。吾辈或有经由,须当严重其辞貌,则远轻侮之患。或有狂醉之人,宜即回避,不必与之较可也。

——袁采 《袁氏世范》

白话

市井街巷,茶坊酒肆,都是小人经常往来的地方,我们到这些地方去的时候,言谈举止一定要严肃端庄,这样才能不被轻视侮辱。要是有喝得酩酊大醉的人找你寻衅,你也应该躲开他,不必和他计较就是了。

家训史话

中国古人讲究衣冠整肃,言谈有度,举止稳重,认为这是君子之风,《论语》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尤其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礼法制度。这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西汉初年, 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成狂呼,拔剑击柱,高祖患之。”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不成体统。

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儒生叔孙通看到刚刚建立的汉王朝缺少礼仪制度的规范,知道自己大干一场的机遇已经来临,就主动请求道:“虽然儒生难与进取,但与皇帝守成还是可以的。我愿意为陛下制定一套朝仪。”刘邦疑信参半,让他先去准备、试行,要求新的朝仪切实可行,容易接受。叔孙通会同征召来的三十多位鲁儒与自己的弟子一道,在郊外编练礼仪。经过一个多月的斟酌、讨论、修改和演习,最后将朝仪拟定就绪,为新王朝制定了一套严谨周详的礼仪制度。刘邦看后极为满意,遂令群臣练习。

当时正逢岁首,长乐宫建成,诸侯百官前来朝贺,刘邦便利用这个机会正式颁布了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果然,朝仪颁行后,朝廷中再也没有喧哗争斗的失礼行为了。从此以后,朝堂秩序谨然,气氛严肃。汉高祖对他说:“我现在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叔孙通替汉高祖制定礼仪制度,为后来董仲叔“独尊儒术”创造了条件,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后,封建礼仪制度更是日益繁琐。

古训今鉴

现代社会言谈举止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社会地位等。言谈得体,举止端庄的人,当然受人尊敬,在社交活动中也容易被人接受。而语言粗鄙,举止轻佻的人,虽然自以为是,感觉不错,但没有人愿意同他交往,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