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人文史地传中华经典,读家训箴言——至清品行
2588500000032

31、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原文

《虞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

白话

《虞书》上说:“宽恕、赦免别人的过失,不分大小。”孔子说:“有了过失而不改正,这才叫做过。”凡人谁能没有过失,如果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这就是自新和从善的机会,所以,人们十分重视改正错误。其实,能够改正过失的人,无论他们所犯错误、过失是大是小,都不该惩罚他。

家训史话

古语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大意是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知过能改的典型是楚庄公。楚庄公是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楚庄王刚执政时少不更事躲在深宫之中,整日打猎喝酒,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大夫伍举进见庄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饮酒玩女人。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

楚庄王终于听取了伍举、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

古训今鉴

知错就改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做人应该学会改过。 不要因为利益、面子的缘故而拒绝改过,接受批评,诚心的改过需要自省。 犯了错误只要肯改过,就能得到宽容和谅解。 犯错和改错的过程,就是人成长的过程。 改过以后要吸取教训要给他人改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