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人文史地传中华美德 讲成语典故-诚信篇
2593300000049

48、负王赴海

南海的惊涛骇浪日夜不息地拍击着珠江三角洲西南侧的厓山,向人们述说着陆秀夫负王赴海的悲壮故事。

陆秀夫是盐城(今属江苏省)人,3岁随父亲到镇江居住。他自幼聪明勤奋,受到当地名仕孟先生的熏陶,满怀忠义,谈吐不凡。公元1256年,陆秀夫考中了进士。他深得当时镇守淮南的地方官李庭芝的器重,被征召到幕府。

陆秀夫才思清丽,性情沉静,每每碰到官场饮宴,宾主交欢的时候,他总是独自一人端坐不语,不肯和一班官僚吹吹捧捧,拉拉扯扯。但是,由他承担的工作总是完成得很出色。所以,李庭芝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做掌管机要文秘。1275年,蒙古大军进攻淮东。李庭芝身边的幕僚大多逃去,只有陆秀夫等人临危不乱,抗击元兵。李庭芝见陆秀夫这样忠诚可靠,就推荐他到临安,任南宋朝廷的司农寺丞,后又升任宗正少卿兼起居舍人,在皇帝身边效力。

这时,元兵直逼临安,南宋朝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陆秀夫被授以礼部侍郎,派到元军去主持和平谈判。由于元人已决心灭亡宋朝,未能达成和约。陆秀夫返回临安时,二王已逃往温州,只好南下追上二王的銮驾。陆秀夫派人紧急召陈宜中、张世杰等将领前来护驾,共同尊立赵昰(古“是”字)为端宗皇帝。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主持枢密院工作。

南宋小朝廷在福州没存续多久,就被元军撵到广东珠江口一带。有一次端宗皇帝在井澳(今澳门一带)地区遇上台风,吓出一场病,不久就死去了。群臣一看皇帝没了,都想散去。陆秀夫却说:“古代有人凭一旅完成中兴大业的。现在百官俱在,军队还有好几万人,如果天不绝宋,还可以恢复宋朝江山。”于是,群臣共立赵昺为卫王。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另一位爱国将领张世杰共同辅佐卫王。

元军顺利攻占广州后,向南宋朝廷据守的厓山发动攻击。张世杰把一千多艘船舶用铁索连接成水上防御阵地,退守厓山。元军统帅张弘范占领了入海通道,断绝了宋军的水源。士兵吃干粮十多天,口渴急了,舀取海水喝,上吐下泻,丧失了战斗力。1279年,元军攻陷厓山。张世杰乘船遇台风,溺死于平章山下。

卫王的文臣武将战死逃亡,已所剩无几。陆秀夫日夜保护卫王乘舟在海上漂泊。他一面要指挥前线军队作战,一面又要筹集粮饷调动工役。在颠沛流离中,陆秀夫每天都要凭自己的记忆写下一段《大学章句》,为卫王进行讲解。当他诵读到《大学》引证的《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时,想到今日宋朝江山只剩这块弹丸之地,君臣不得不栖身南海,不由得泪下沾襟,泣不成声。但他仍然坚持向这位不成器的卫王宣讲“君子必慎其独”的道理。

自从临安失陷以后,陆秀夫先后拥立两位君王。为了使后人了解这一段历史,他在海上夜以继日地撰写二王实录。完成这部著作后,他请来礼部侍郎邓光荐,语重心长地嘱咐:“你一定要活下去,把这份手稿传给世人。”邓光荐答应了他。

元军攻破厓山后,到处搜捕宋朝君臣。陆秀夫自知无力回天,光复宋朝江山已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绝不能让卫王落入元军之手。于是陆秀夫召集妻儿全家在卫王面前盟誓:生为宋朝人,死为宋朝鬼。君臣整理好衣冠,一步一步向浩渺无际的南海走去。卫王喝了几口海水,犹豫了。陆秀夫背起卫王赵昺,决绝地向大海的深处迈去。雷电如狂涛陪伴陆秀夫走完了人生的最后途程,死时年仅44岁。陆秀夫忠贞不渝、负王赴海的事迹,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民族生存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

简评

陆秀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仍然试图力挽狂澜,维护大宋江山,可是,腐败的南宋王朝又岂是个人的力量能挽救得了的呢?在忠义的名仕都无法改变历史方向,壮烈殉节成了他唯一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