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人文史地传中华经典,读家训箴言--达善治家
2598200000034

33、对待家事要热心

原文

兄弟子侄有同门异户而居者,于众事宜各尽心,不可令小儿、婢仆有扰于众。虽是细微,皆起争之渐。且众之庭宇,一人勤于扫洒,一人全不知顾,勤扫洒者已不能平,况不知顾者又纵其小儿婢仆,常常狼藉,且不容他人禁止,则怒詈失欢多起于此。

——《袁氏世范》

白话

兄弟子侄有同门户而异居的情况,即分开另过,但居住在一个院子里。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每件共同之事时,大家都应各自尽心。不能让小孩子、佣人等去扰乱大家的生活。即使是非常细微之事,也可能成为弘起大争论的端倪。况且,大家的院子,一个人总是很勤快地去洒扫另一些人则全然不顾,勤于洒扫的渐渐开始心理不平衡,表示愤愤然。有时不勤于洒扫的又纵容小孩子或佣人把院子搞得乱七八糟,还不容许他人去禁止。这样愤怒之极,吵架骂人之事就会发生。

家训史话

汉景帝中元年间,司马相如前往临邛(今四川邛崃县)投靠好友王吉,在巨富卓王孙家中,巧遇文君。二人一见钟情,文君遂离家出走,随司马相如逃往成都。卓王孙一夜间丢失了女儿,派人四处寻找,后来得知,女儿已随司马相如私奔外逃,当时气得暴跳如雷,但家丑不可外扬,只得暂时将此事搁置不提。

卓文君随着相如来到成都,总以为他曾在长安作过显官,家中定有些财产。岂知到家一看,除了几间敝屋尚可容身外,其它一无所有。自己也因仓猝外逃,没能多带金帛。但事以至此,只得拔钗沽酒,脱钏易粮,与相如勉强度日。数日后,文君随身所戴饰物基本卖完,生活日渐贫苦。文君见此,颇感凄凉,于是对相如说:“君贫寒至此,终非长策,不如再回临邛,向我兄弟们借些钱财,也好设法谋生。”相如心知文君自幼生长富家,能随自己过如此清贫生活,已经不易。听文君如此说,也只好同意。到了次日,二人收拾行装,准备启程。

此时,相如身边,除了一琴一剑、一车一马外,已无别物,于是与文君登车驱马,往临邛驰去。到了临邛,二人暂住旅店,遂向店主打听卓家消息。店家与相如、文君素不相识,便直言相告道:“卓女私奔,卓王孙几乎气死,发誓说:‘女儿不孝,我不忍杀死,但却一文钱也不给’。”相如听后,心想:卓王孙如此无情,文君也不便再往兄弟处借钱。我不如与他女儿抛头露面,就地开一家酒肆,损他尊严,丢他脸面,直到他情愿拿出钱财来,方才罢休!主意拿定,遂找文君商量。文君到此,也没更好办法,只得依了相如。相如当即将马车卖了,当作资本,租借了房屋,治办了器具,悬挂了酒旗,选了一个吉日,便正式开张营业。

酒店开张后,文君淡装浅抹,当垆卖酒。相如也脱去长衫,换上短衣,与所雇的三个酒保忙里忙外,招待客人。生意作得还颇为红火。酒店开张不久,有些客人便认出了卓文君。于是卓家小姐卖酒的消息便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卓王孙耳中。卓王孙听后大惊,忙令家人前往察看。家人回报,果是文君。卓王孙顿时感到面上无光,十分难堪,自此杜门不出,常在家中唉声叹气!有些亲友劝卓王孙说:“足下只有一男二女,何苦令文君出丑?况文君已失身长卿,往事何必再究!长卿曾作过显官,近因倦仕归家,暂时落魄,但人才却是难得,且又为县令好友,怎见得会埋没文君终身?足下不愁钱财,如给与周济,不是便可变辱为荣了吗!”卓王孙听后,无奈相从,于是立拨僮仆百人,钱百万,及文君嫁时的衣被财物,一齐派人送往酒肆之中。相如、文君得了许多财物,立即关闭了酒肆,购置了车马,又返回了成都。

二人一到成都,立即购田产,盖房舍,辟园囿,成了当地一富翁。卓文君为富家之女,司马相如此时是家徒四壁的穷书生,文君能随相如甘于清贫,实为可佳!卓王孙恨文君私奔相如,乃是拘于旧礼。相如设计得财,遂成富翁,堪称书生有智。

古训今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如这首歌唱的那样,对于共同的事业,大家若都能尽心尽力的话,前景将是很光明的。

“对待家事要热心”,袁采虽然只针对家庭琐事,如洒扫庭院作了阐发,但这个观点适用的范围却宽泛得多,小至孝事父母,大至发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