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人文史地传中华经典,读家训箴言--达善治家
2598200000046

45、睦族之次即在睦邻

原文

睦族之次即在睦邻,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假令以意气相凌压,彼即一时隐忍,能无忿怒之心乎?而久之缓急无望其相助,且更有仇结而不可解者。

——(明)姚舜牧《药言》

白话

与族人和睦相处之外就是与邻居友好相处,邻居与我家隔墙而居,最应当相互亲近,彼此和好。假如凭着一时的意气用事而对其欺凌压制,他即使当时忍气吞声,难道心里就不怀恨吗?时间久了万一有个急事也无法得到帮助,甚至还有可能结下深仇,不可化解。

家训史话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古训今鉴

故事的主人公张文端公即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正是由于张英的显赫地位,这桩纠纷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没想到,张英轻启朱毫,四两拨千斤,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就化解了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矛盾,为时人亦为后人作出了谦逊礼让,与人为善的绝好榜样。“六尺巷”至今犹在。六尺巷的故事仍然在文都桐城交相传颂,人们用它来教育子女、治家处世。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六尺巷的故事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