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统武侠千里杨门
2954700000001

序章 千古铭文

“轰隆隆隆……”随着一声巨响,一扇石门被推开。笔者打着油灯,慢慢的走进了这片漆黑的区域。从记载上来看,这是一处隐地,唐朝时期名为陈桥。这里埋葬着一对唐朝时期的佳侣,而其中一位正是笔者的祖先。这个祖先的名字早已埋没在了尘海之中,但他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除掉了当时的几大西番将领,为薛丁山与樊梨花的征西之路献了一份大力。而这位祖先的伴侣在一次大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是一次确失了笔者祖先的大战,血流成河,白骨如山,她毫不畏惧,只身救夫,力战西番三大战将,杀得西番闻风丧胆,不敢再侵犯中原。

笔者的祖先功成后退出官场,在此地与自己的伴侣安心隐居。他们的传奇被笔者族人永远铭记,世世代代以他们为信仰。到了笔者这一代,终于在家族中找到了他们曾经隐居之地的所在——陈桥,并独自来到这儿,寻找着他们留下的痕迹。

一股尘封已久的气息扑面而来,笔者用手扇了扇,却根本扇不开那些灰尘。这个石室的空间很小,大约只有三十个平方,面前是一个石桌,上面放了一个很长的盒子。左边的墙壁上画着一幅画,似乎是雪和梅,周围竖着一排排的竹子。右边的墙壁上是几个人,看不清长相,但每个人的姿势都是不同的,好像是在攻击着什么。右墙的最右边刻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虽然较为模糊,但还是看得出,是“叠浪剑法”四个字。

上前几步,笔者打开了那个盒子,里面是两把宝剑。笔者抽出一把,发现剑身上有两个字——雪纹。这把宝剑闪着雪一样的光芒,只是比较暗淡,想必是时间太久远造成的。另一把宝剑上也有两个字,是“瞬华”,剑刚出鞘时有一丝丝的冷气外溢。笔者不禁想若是在当年,这把剑出鞘时该造成多么庞大的煞气。

笔者将宝剑放回盒子里,绕过桌子,抬头看了看身前的墙壁,却并没有发现什么。可在笔者找到的那个卷轴上,却清晰的写着一切因果皆在北。难道这个北不是指方向上的北?

仔细的看着北壁,也就是身前的这面墙,笔者摇了摇头。这上面连个机关都没有,又怎么会是一切的因果呢?

笔者转身准备离去,顺便找找家族中是否还有类似的卷轴,来破解这一切的因果。然而就在这时,笔者却在盒子的另一侧发现了一些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箱子上的,但却是一些笔者从没见过的文字,笔者一个都看不懂。笔者不禁回忆起家族中有一本书,历代族人给这本书起名“天书”,因为上面是一些难以看懂的文字。笔者发现有几个字和这个盒子上的字一样。

笔者匆忙的回到族中,找到了那本“天书”。果然,这本书上有几个字和盒子上的一模一样。笔者连忙翻到了书的最后,因为那里有对应的汉字,可以将它们翻译过来。

时隔几世,当年的那一幕终将再现。盒子上刻的那句话是:“双剑合璧,叠浪三分。破壁而入,再现前缘。” 笔者拿着翻译好的这句话,重新回到了陈桥石窟。抓起雪纹和瞬华,双剑出鞘,两点寒芒交汇在一起,无上的威压震的四周的石墙上交错纵横。笔者暗暗叹了一声,这真是宝剑未老啊。

叠浪三分是墙壁上叠浪剑法中的一招基本剑式,可由单手借力发动,亦可双剑合璧同使。剑尖指地,由下而上挥出第一分;紧接着一记横劈向前,动作要快,可从左至右,亦可从右至左,是为第二分;第三分剑尖前指,顺着第二分的惯性前冲,造成极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三分剑法犹如海浪叠起一般迅捷,却又不失威力。

笔者连续尝试了好几次,才勉强学会了这一招。而这招破开北壁的要点则是第三分剑法。若是第三分剑法的威力足够,则单剑一样可以破开,无需双剑合璧。笔者的武功较为基础,所以威力不够,只能依靠双剑叠加力量。

将石桌移开,笔者开始助跑。手中的剑似乎感应到了风的拂动,变得越发轻盈,越发闪亮。大概距离北壁尚有五米,笔者发动了第一分剑法。双剑在空中画了一个优美的弧线,并偏移至左侧合璧,“锵”的一声,两股力量合二为一,由左至右画出了第二分。刹那间,笔者只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受掌控,那第三分借着惯性朝前爆刺,全身之力几乎没有半点剩余,毫无保留的轰击在了北壁之上,带起了无尽的碎石粉屑。

整个石室连续晃动了几下,便归于了平静。笔者向前看去,只见前方有一把金色的枪,正倒立的插在地上。枪身长六七尺,周围的金光虽然有些暗淡,却并没有被岁月所折服,仍旧固执的耀眼。笔者走上前,想要将它拔起,却并没有成功。这根枪的枪尖已经深陷地中,而周围的地面十分平整,没有被挖掘过的痕迹,由此推测枪是被人用大力扎入地面的。想到这笔者倒吸了一口冷气。

绕过这杆金枪,笔者继续前进。只见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大量的文字。虽然是繁体字,但这回笔者全都能看懂,似乎记载的是这对佳侣的生平传奇。笔者大喜过望,因为这是有关老祖的记载,笔者族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故事的完整版,无上的信仰!

这块石碑非常的大,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汉字。借着光甚至可以发现,这些字在光线照射角度不同的情况下,字迹是会发生变化的。笔者慢慢的观察着,终于找到了字迹变化的规律,并坐了下来,开始记录这个隔了几世的传奇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