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宅系小说八零后自留地
3183300000002

爷爷家的房子

手机屏保是一张比较温暖的图片,月光下红瓦的小房子,窗户有温暖的灯光溢出。当时选择它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它的色调,昏暗里带着一丝温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也不记得了,毕竟作为一个水瓶座,思想的跳跃性自己也难以掌握。

有一天,儿子突然指着手机屏保说:爷爷家的房子。我才意识到确实有那么几分相似,红瓦的屋顶,温暖的灯光。这可能就是春节带他回老家的时候,给他留下的印象。有点惊讶于一个两岁孩子对于事物的抽象认知和联想。

大学毕业十年了,期间一直离家在外,每年至多回去一两次,甚至有几年都不能回去一次。有太多乱七八糟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年纪大了对老家也不再有那么多的依恋。

以前在中国大部分的小县城和农村,有很多人受养儿防老影响颇深,非要把孩子留在身边不能远离,总觉得“外面万般好,不如家里一根草”。养儿防老并不是不对,与“父母在,不远游”类似,只是解读的环境已大不相同。现在的社会,谁养和在哪养已经不是养老的痛点。

从结婚那天起,家就已经背在自己身上,特别是李可言出生以后,再对比自己的父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对子女我有百分百的责任培养,对父母则没有天天陪在他们身边给养老的义务。原生家庭是一种束缚,并不单纯指养老,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人之后我更想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其实我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虽然他们是农民,文化不高,收入不丰,在培养孩子方面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因为从小家庭并不富裕,给我的物质也并不丰厚,纯粹是玩泥巴长大的。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却是从不吝啬,甚至有些过于放纵,庆幸我也稍微争气一些,即使中间有些曲折,也顺利的离开了那片黄土地。对于求学期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的生活,他们都没有给予过多的干涉,很庆幸。

他们对于我的放纵离去除了开明以外,很大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自己就是受害者。在我出生以前,父亲还在县城工厂工作,那时候还是妥妥的工薪阶层。后来硬是被奶奶一哭二闹三上吊拖回家种地,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不幸的例子也曾亲眼目睹。九十年代初的很多农村是可以用萧条来形容的,那时改革的春风还没有那么热烈。在他们朴素的观念里,不知道头等舱可以优先登机,银行VIP可以不用排队。不能怪他们目光狭隘,在只能温饱的年代里,最大的担心就是老了以后还能不能温饱,更不用谈什么初心和抱负。所以,那时候的辍学仍是司空见惯,女孩子就近早嫁也不是凤毛麟角。

荼毒最深的还是那时候的女孩子,远没有现在招商银行的幸福,我姐就是例子。婚嫁的年纪,父母对于婚姻做了过多的干涉,可能直接导致婚姻的不幸。我在想,如果当初我姐能坚持自己的选择远嫁的话,她会幸福很多。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爷爷家的房子荒芜。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