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题材我的青春我的魂
3474100000010

青春记 第十章

马晓斌就要离开工作多年的家乡,去浪迹天涯,真有点依依不舍。

伏案写作的老蒋,创收大户的窈窕淑女关玲,口雌伶俐、小巧玲珑的摄影记者张玉,个子不高颇有女人缘的记者姜小波,憨厚老实的编辑部主任迟宝义,严肃而又不失幽默的社长、总编郑国才,......,他们的人和事,一个一个像放电影似的在马晓斌的脑海里显现。

特别是报社的美女关玲,不但是本报社的“交际花”,而且在沿江县的整个新闻界都很有名,她业务活络,为报社创收年年第一,而且会唱歌、跳舞,写得一手好文章。马晓斌打心里喜欢。与老蒋的关系,那就不用说啦,是大哥,又是老师,在写作上给了不少的帮助和指导,心存感激。

“老蒋,我和您说件事。”

“啥事?”

“您知不知道海南现在搞特区大开发?”

“知道一些,但不是非常了解,咋啦?”

“您这么有才,为啥不出去闯一闯,外面会更有用武之地。”

“小马,我们这么熟了,有什么话就直说,别磨磨叽叽,啊!”老蒋一向不喜欢拐弯抹角。

“我准备去海南工作了,海南图片报的老总我熟悉,他那边需要人,我们可以一起过去,不知道您想不想去。”马晓斌就直说了。

老蒋没有立马回答,而是思考着什么问题。蒋福祥虽然四十多岁,但不保守,外界的大事还是很清楚的,对于海南的开发,也比较关注。至于要去海南岛工作,老蒋没有马晓斌想的那么简单。

“我要是去了海南,我的工作谁做,停薪留职可能也不好办,你年轻,也没有编制,去外面闯一闯,很好。”老蒋还是有很多顾虑,毕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啊!

马晓斌知道老蒋的难处,也不好多说什么。

沿江县正值寒冬,天气非常冷,本想马上动身去海南,想想那里的天气都觉得暖和,但是,很快就要过年了,也想好好陪陪父母,一旦去了海南,可就身不由己了。

元宵节一过,沿江县就是春雷乍响、细雨绵绵的春耕季节了。马晓斌办好工作交接手续,请报社的同事们在楼下的仁义酒楼聚餐道别,就踏上了去海南的征程。

沿江县并没有火车站,火车站在青龙县,两地距离大概四五十公里。马晓斌在火车站与老蒋道别了。老蒋其实很想去海南,只是他的顾虑太多,沿江县的工作只是借调,一旦借调期限一到,他就会调回原籍,与家人团聚。最重要的是,老蒋痴迷文学,每天写作是雷打不动的习惯,做一个文学家是他一生的梦想。如果一旦去了海南,也许会被那里纸醉金迷的生活乱了阵脚,虽然能够挣到更多的钱,也许会荒废自己多年经营的作家梦。

马晓斌很理解老蒋的心情和想法。临走时,将读书时获奖并珍藏多年的一支英雄牌钢笔送给了老蒋。

火车到达湛江站是早上七点多,一下火车,他就租了一辆的士,直接到了海安港。到达海口将近下午三点。马晓斌没有住招待所或宾馆,而是直接租住在龙华路的滨海新村。

第二天上午,马晓斌并没有去海南图片报,而是去了东湖墙。可到东湖一看,曾经的东湖人才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热闹非凡的龙舌坡人才市场。东湖人才墙已成为闯海人的记忆,承载了多少闯海人的心酸与梦想。

下午,马晓斌去了海南经济特区报找王越,但王越一年前就离开了报社。听报社的人说,他在文明东路办了一家海南消费购物指南报,发行量不错。

马晓斌来到文明东路。文明东路是商品批发集散地,异常的热闹,从早到晚都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原以为,不知道具体地址,还很难找到这家报社,可到文明东路一打听,谁都知道这家报纸。看来王越确实把报纸办得很好。

“王越将海南消费购物指南报的办公室设在文明东路,真是有眼光!”马晓斌心里十分佩服。文明东路的繁华,在马晓斌第一次来海南打工时就耳有所闻。消费购物指南,是联系商家与顾客的纽带和桥梁,而文明东路成千上万家商户就是报社的优质资源。生意红火了,谁不想在报纸上介绍宣传一下,更好地稳定自己的客户。

想着想着,马晓斌来到了报社:“小妹,请问一下王越在吗?”

“您好,王总出去了,您是哪位?”

“这么不巧。”马晓斌嘀咕道。

“哦,我是他的朋友,那没关系,我改天再来拜访他。”马晓斌怏怏而去。

他回到龙华路的滨海新村。滨海新村其实就是城中村,农户由原来的农业户籍成建制地转为城市非农户籍。各家各户都分有一块宅基地,并在宅基地上建起了“小洋楼”。马晓斌就租住在这么一家“小洋楼”里的一间单房。房间十多平方,能放一张床和一张书桌,还不算拥挤,里面有卫生间,房间外面还有公用的厨房和客厅。有些“小洋楼”是在建设时就设计好专门用于出租的,马晓斌住的这间房就是。

马晓斌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购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准备好好休息一晚,明天去拜访海南图片报的金总,开启自己人生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