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爆笑幽默我叫禹,,来自华夏
3543900000027

老年人

老年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人民大众是创造文化的主体,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老年人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相传周文王渭水三返而见飞熊老道姜子牙,而当时的姜子牙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他在出山之后,文化上写了《太誓》、《太公兵法》等文,政治上帮助武王灭亡商、并维护周王朝对天下的统治。除了他还有很多历史人物,都是在上了岁数之后,才登上政治或文化的舞台。

现代社会下我国国家的传统文化兴盛度,已大不如前日。曾经单田芳一部《隋唐演义》评书,让多人蹲在村口的大喇叭旁边,现在的评书艺术已是昨日黄花。评书并不只是个案,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相同的囧境,甚至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找不到传承人。

我们国家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是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新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理传统文化也可以消除老年人退休后的空虚感,可以让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更加有趣。我的老家官底镇的土地里躺着宋时名相寇准,他的墓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我们村有一群老人,每到四时八节都到寇准慕唱秦腔。我是什么都听不来,可是每回他们唱,都有很多其他地方的人来,甚至有紧邻县的人过来听。

我还记得鲁迅说过:“要保留国粹,也需国粹也保留我们。”无论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不是下一代,而且上一代的老者。

不讨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传统文化诸如:太极、书法、戏曲之类的,还是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我们小区每天早上都有老人家打太极,我以前上初中时每天早上都能看见他们,在处日照耀下,又在树丛之中,给看着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隔壁公园里的广场舞,觉得声音有些大。

我觉得老年人可能在我国国家扮演着一种角色,将文化传承下来的角色。有一会我在听单田芳评书时,老是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楚王韩信叫三齐王。后来问我们那的一个老大爷才知道,齐王韩信当年在该下设十面埋伏阵逼得霸王自刎乌江,高皇因他功大等他为三齐王并赐他五不死,意思是“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这样东西网上都不好搜,或者说收不到,只有问老一辈才知道。86版《三国演义》还原度高,可能就是与当然传统文化的氛围较为浓厚有关,向借东风时的祭坛和歃血为盟的方式,这都是现在没有演绎出的。

有句俗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也是没有官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