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历史传奇西晋五十年
368200000123

2、如愿以偿

此后的王濬,终于以高龄进入了政治生涯的春天。由于王濬向来是雷厉风行、言出必行,所以把一直不太安宁的益州稳稳的镇住,受到了益州各级官员和各族人民的一致爱戴。不久,得到司马炎器重的王濬又要高升,这回的职务是大司农(农林部长)。

就在王濬已经开始动身回到洛阳、准备混到退休的时候,他又得到了司马炎新的任命,让他仍旧回到益州当刺史,同时授予中将军衔,就是龙骧将军,负责在驻地大规模制造战船,训练水军。这里我们要隆重介绍一下,托司马炎的福,王濬有幸成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龙骧将军,也就是说龙骧将军的名号,是从王濬这位老爷子开始的。

我们有些朋友可能就问了:王濬本来已经高升到中央了,为什么又回来了呢?

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或者叫做八卦新闻,来讲给大家听。

据说,王濬在益州的时候,南方地区有个儿歌,叫做:“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意思就是说,阿童啊阿童,会嘴里叼着刀渡过长江;不怕陆地的野兽啊,就怕水中的蛟龙。古人对这个包括儿歌一类的歌谣是很相信的,认为越是这类看似无关紧要的歌谣越反映了未来的历史走向。

当时的湖北军区司令羊祜听说这个儿歌,就对被人说:“这个歌谣正是反映了,水军一定会起决定性的作用,率领水军的人一定叫做阿童。”这个时侯,传来了王濬被任命当大司农的消息,羊祜猛的想起来,哎呀,这个王濬的小名儿不就叫阿童啊,这正是说是王濬带领水军,才能把东吴给制服啊!于是,羊祜赶紧给司马炎写了一封密信,说王濬这个人可是个奇才,不能让他回到中央,一定要让他留在前线、留在四川,将来助我一臂之力,于是王濬这才留在了益州。

当然了,我们不管这个八卦说的是真是假,总之王濬是因为羊祜的建议,才又回到了益州肯定没错,于是,王濬就开始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使命:造战船。

一开始造船的时候,司马炎只命令王濬把屯田军都调来专门造船。可是王濬发现,屯田的士兵也就不过有五六百人,要造几万人乘坐的战船,那真是猴年马月才能造完。当时王濬的行政总监(别驾),就是那个前任益州刺史皇甫晏的办公室主任、跑到洛阳向司马炎伸冤的何攀。何攀这个时候给王濬出了个顶大的馊主意,他认为,屯田的那点儿兵根本不能很快的把船造出来,后面的船还没有造好,前面造好的船也已经烂掉了,应该紧急召集各郡士兵,凑足一万多人一齐造船,年终就能完成任务。

王濬琢磨了一下,这么大的事情,总得先向上请示一下。何攀劝他,朝廷听到突然要召集一万名士兵造船,肯定不会同意的,不如先自做主张马上去办,假如朝廷不同意,一万人我们已经集结好了,已经成了既成事实,朝廷也就只好顺水推舟,肯定就同意我们了。王濬脑子一热,就听了何攀的,命令何攀掌管制造战船和所需用具、兵器,然后大规模召集士兵,开始大规模造船。

所以我一直说王濬真是性情中人。将近七十岁了,仍然是个风风火火、手比脑子快的愣头青。古代不经过上级同意就擅自调兵,这种行为就已经构成谋反大罪,是要抄家灭族的。王濬上次没经过任何人同意,就擅自出兵攻击张弘叛军,亏得那张弘是个反贼,而且当时也确实是紧急情况,所以才不仅没罪反而有功;可是这次造船,一没有反贼,二又没有紧急情况,王濬居然还敢擅自调兵,当然可以理解王濬造船灭吴的迫切心情,可他确实真是有些拿法律当儿戏,把皇帝不当干部。

广汉太守(四川射洪)张学知道了王濬干的好事,就马上逮捕了王濬的从事,然后把这个事情紧急上报给司马炎。司马炎知道之后,立刻把张学召回首都,责备他说,你怎么不先秘密告诉我,怎么直接就收捕了王濬的从事呢,这不是太有损同事们之间的团结了吗?张学十分理直气壮的说,王濬呆的那个益州那么偏远,多容易出事儿啊,当年刘备就曾经以益州为根据地,成就了霸业。王濬擅自调兵,我现在只逮捕了他的从事,还觉得是轻的呢!司马炎听完,觉得这张学的政治敏感性还挺高的,就夸奖了他。

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影响司马炎对王濬的信任,通过羊祜的秘密报告,司马炎也明白王濬就是那种风风火火的老愣头青,没什么坏心眼儿,也就没有追究王濬的什么责任,等于默认了王濬私自调兵造船的计划。王濬和很可能发生的灭顶之灾擦肩而过,这不是因为他做的对,而是他碰到的是个比较善解人意的领导司马炎,换成孙皓那样的疑心病,估计早把王濬的脑袋割下来当球踢了。

不管怎么说,王濬开始继续全心全意投入到造船的工作中去。要说王濬造的这个战船,在当时绝对是巨无霸级别,《晋书》上说,战船船身长度为一百二十步,这个步,可不是指的一个人迈一步的距离,而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了计量单位,规定了人两腿跨开的距离是一步,按照正常情况换算的话,基本保持在1.5米左右。到了西晋时候的一步,也没有差太多,这样算的话,一百二十步就是将近二百米。在这支二百米长的船上,能容纳二千余人,在船板上,王濬用木头造起船楼,筑起望瞭望台,在船楼四面打开巨大的门洞,人都可以在甲板上骑马来回跑。为了保佑造船平安、经久耐用,王濬还特别在每一艘船的船头都画上了鹢(义)鸟和怪兽,据说,鹢鸟是一种特别讨厌水神的鸟,有它保佑,船就可以逃离水神的魔掌,遭到重创也不会沉。

王濬这里在江边疯狂的造船,木屑、烂木块儿成批成批的顺着长江流到了东吴境内。地处吴国西部前线的建平太守(重庆巫山)吾彦发现以后,拿着捡到的大木块儿向孙皓报告说,瞧这个阵势,西晋一定是在上游大规模的造船,如果不严加防备,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孙皓只顾着杀人取乐去了,根本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吾彦只好自力更生,在自己管辖的长江三峡西陵峡口地带,在两岸的浅谈打上铁钉,用巨型铁锁串起来,封锁了长江。

王濬在益州,仍然一心一意的筹划伐吴,船早已经造好了,当年因为他鼓励生育参军政策而活下来的婴儿们,也已经长大成人,在训练、训练、再训练的过程中,王濬度过了他的七十大寿。在不断等待的过程中,王濬越来越感到奇怪,费了这么半天劲造船,为什么总也等不到他伐吴的命令,难道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造出来的船,是摆着看风景用的吗?278年年底,王濬终于从朝廷那里等到了一个消息,不过不是伐吴,而是一个噩耗:他的贵人,他的恩人,一手把他引入人生春天的羊祜,去世了。

王濬感到万分悲痛,同时也更加迷茫,羊祜是主持伐吴大局的第一人,如今他都死了,这伐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况且,羊祜比自己小十来岁,他都没能熬到东吴灭亡的那一天,自己都七十多了,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

于是,在第二年,73岁的王濬给司马炎直接写了封信,请求迅速讨伐东吴,在奏章上,他说:

“孙皓荒淫残暴,东吴百姓已经恨透了他,万一哪一天他死掉了,东吴再立一个贤明的皇帝,他们就又会上下一心,又会成为我们的强敌。老臣造的船已经停了七年,每天都有腐烂损坏,我今年已经过了七十,说不准哪天就会死掉。孙皓、战船,加上我,如果哪一天有一个不存在了,东吴就再难平定了,请陛下一定要下定决心,不要再痛失良机了。”司马炎看到了王濬的信,感到特别有道理,可是当时贾充、荀勖这些权贵坚决反对,只有张华大力支持。在杜预三次给司马炎上书请求伐吴之后,王濬才终于等到了出兵的命令,和巴东监军(重庆军区监察长)、广武将军唐彬一起,踏上了攻向江南的征程。

当初,王濬当巴郡太守的时候,曾经制定出很多鼓励生子参军的优惠政策,很多原先不愿意生男孩的家庭,都争着抢着去生男孩,如今,这些婴儿们已经都长成小青年,正是到了参军的年龄。王濬出征的时候,这些小青年们都踊跃报名,他们的父母给他们送行的时候,都说:“如果当初没有王大人,你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人世,孩子,跟着王大人走吧,不要怕死!”

于是,在王濬的带领下,这支由蜀地父老组成的舰队,还有战船、骏马,踏着滔滔的长江,伴随着这个七十岁的老人,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战役,部队浩浩荡荡的开进了三峡,三峡之后,将是东吴帝国的千里江山。

站在船头的王濬,内心也随着长江的波涛澎湃激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都没有活到七十岁,即使能活到这个岁数,又有多少人能够作为主力去参加一场灭国的战役,大丈夫能碰到这么一次机会,真是死而无憾!

自古描写三峡的诗句,有很多很多,但是作者不同,读者不同,心境不同,读起来总是心态各异,而此时此刻最能反映王濬内心的诗句,在我认为,只有李白的一首《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