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统武侠从笑傲开始踏上武道之路
4391300000035

第三十五章 佛家武学

很快,这三天就过去了,我此时坐在藏经阁中整理自身三天所得,这三天我不仅阅读了大部分佛经,而且对于佛家的理念已然有了很深的了解,佛家除了讲究转世轮回,还有前世今生的说法,而对于武学上的心法,更是以强身健体为主。但是这个强身健体的说法,我是不屑一顾,或许创作佛经的大师是提倡强身健体,但是要知道,武学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也没有正邪之别,一切都在人心。

而佛家的武学理念,更多是固本培元,每一招一式,都是遵循着佛学之理去流转,而这种武学带着很深重的戾气,也是道家所说的恶念,这些恶念最终会形成心障,也就是道家的心魔。但其实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武学修为境界不够,也就是没有一定的心境,去学佛家武学,会逐渐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最终会选择皈依佛门,这些武学我相信并不是一个普通先天境就可以创作出来的,或许千年前的达摩,是一个超越了先天境的高手。但这一切对我来说都非常遥远,而且当今明朝的武林相比千年前,已然十分衰落,先天境的高手都难以寻觅,更何况先天之上的境界。

不过此番在藏经阁所阅读的佛经,对我有很大启发。特别是那一本《菩提心经》,不,或许那不叫菩提心经,应该叫《易筋经》。在这本《易筋经》中,我感悟到了:圜一身之脉络,系五脏之精神,周而不散,行而不断,气自内生,血从外润。练成此经后,心动而力发,一攒一放,自然而施,不觉其出而自出,如潮之涨,似雷之发。

但是此武学故意掩盖成一本《菩提心经》,我想必然是方证大师所为,所以我不敢轻易去练这一本武学。但是在《易筋经》中对经脉的修炼,却让我大开眼界,跟我从青城派所得神功——《鹤唳九霄神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互为补充,这一佛一道的武学至理相互补充,让我瞬间在《鹤唳九霄神功》的运转之中更上一层楼,也让我的全身经脉再次拓宽三分,内力流转更是迅捷,内力的精纯已然达到了一流巅峰之境。虽然我仍然处于一流中期,但是面对之前一流巅峰之境的岳不群、左冷禅之流,我已然有了对抗的资本,虽然没有他们功力雄厚,无法持久对抗,但至少能从容脱身,再也不会如在华山一般容易受制于人,至此我也有了纵横天下的底蕴和实力。

在整理这些武学至理的同时,我也趁机整理来到笑傲江湖这十年所阅读的书籍,来初步推敲适合自己的新功法。在我所认知的武学之中,我认为武学皆应自创,因为唯有自创的武学才能走到武道的尽头,前人的武学即使再好,也终究是他人的理念。而适合我的武学,必然是随心所欲,以挖掘人体潜力为主的一部武学宝典,虽然在来到这个笑傲江湖之后,我拥有了精纯内力的《纯阳无极功》,练筋骨皮肉的《金钟罩》《铁布衫》,拓宽经脉,提升筋骨,凝练内力的《鹤唳九霄神功》。而我还缺一本练习内脏的《七伤拳》,以及凝练精血的武学,唯有集齐这剩下的两本秘籍,我才能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武道,领悟自身武意。

但是拥有前三种武学类型,已然能让我初步思考我的武道之路,也能初步整理出我需要的武学框架。

另一边,冲虚道长也已然来到了少林寺之中,在一踏入少林寺的大宏宝殿之中,方证大师和他的师弟方生大师就满脸笑容地走过来迎接。

“冲虚道兄,你来得可真快啊~你看着天气还早,要不先到我们少林寺的偏殿用膳?”方证大师一脸假笑地拉过冲虚道长。

冲虚道长略有怒气甩开方证大师的手,恼怒道:“你这老秃驴,你是不是使了什么歪点子,居然让我的臭小子学了你们少林寺的武学,说,信上说的是不是真的?”

方证大师见冲虚道长已经破罐子破摔了,也不再打哑语,继而说道:“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妄语,信上所说的自然是确凿无误。怎么,冲虚道兄不信?”

“如若道兄还是不信,我们大可将你宝贝徒弟带过来当场对质,到时便知真假。”

冲虚道长闻言,略微犹豫,随后便同意了方证大师的建议,“好,就依你所言,我倒要看看我那徒弟是不是真的打算欺师灭祖,坏了武当和少林只见的友谊。”

刚才还在构筑我要创造武学的框架之时,悟心便来喊我,并将我带到大宏宝殿之中。

当我走进去之时,发现自己的师傅正吹胡子瞪眼地看着我,显然十分生气。而我却满脸疑惑,师傅这是咋了,一大把年纪了,什么事让师傅这么气恼。虽然不敢明面去说,不然必定会遭一顿毒打,故而我还是恭恭敬敬地请安,“武当弟子陈雲,拜见师傅,师傅你怎么突然间来到少林这边了。”

冲虚道长原本见我没事,还稍稍有点放心,但是一听我说自己是“武当弟子”,气不打一处来,抬起右手往我头上就是一巴掌,然后破口大骂“武当弟子,你还知道你是武当弟子,我还以为我不来,你是不是打算成为少林弟子啊~哈”说着还不忘往我身上踹一脚。

瞬间,我就被踹翻在地,但是又立马站了起来,恭敬地跪在冲虚道长面前,不敢出声。

冲虚道长见此,还是气愤不过,抬起右脚,想再踹一脚,但是被站在一旁的方证大师和方生大师一人夹一条手臂,稳稳地拉住冲虚道长,但被拉住的冲虚道长喘着大气,一副不踹死我不罢休的模样。

到底是什么让冲虚道长如此生气,还如此匆忙地从武当山跑到少林寺来,那封信上到底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