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婚恋职场东京樱花生活
4750200000003

3.什么是优雅女人

第一次,单纯因为一个人的品味,萌生出强烈的好感。

这个人是她的助教佐藤小姐,就是导师指定来协助留学生适应日本学习生活的人,也是因为认识了佐藤小姐,知道了品味是个什么鬼。

佐藤小姐从来没有说过她的家庭,从来没有提过她的收入。但是她的举手投足身上的香气和品味,让人觉得:这就是大家闺秀了。佐藤小姐是z大英语研究室的学生,文学专业出身,正在文学研究室读研。

也许很多人的印象里,学术女还是男人一般,不修边幅,脾气暴躁的灭绝师太。那也许是因为你还没有遇见过佐藤小姐。夏樱是从佐藤小姐的香味记住她的。早上只要她来,研究室内她走过的地方就会有一阵长长的留香, 走近却不刺鼻,温和舒适的香味。

一次夏樱去综合研究栋借书,一推开一间空房子,忽然感觉到熟悉的清香,特别像藤野小姐身上的味道。于是去图书馆使用记录,果然,当天的仪器使用记录上签了她的名字。

在研究所里,佐藤小姐也是从没把做研究当作一个搬砖的活来做。

她有她专用的薰衣草味手套,薰衣草味口罩,干净到发亮的桌子,整洁易懂的一套消毒流程。清秀的字,详细的工作记录,让人觉得特别的安心靠谱。

学术会议中,佐藤小姐大家闺秀的能力彻底受下了夏樱这个小迷妹的膝盖。刚到日本,佐藤小姐和夏樱一起去参加学部的学会。夏樱按照国内的装扮,背了一个双肩包,双肩包上左边吊着西装收纳袋,右肩挎着装poster的大炮筒就上了路。为了省钱,定的酒店里海边的国际和平会场有些远,当她换上好走路的粗跟黑皮鞋,穿上西装赶到会场的时候,额头已经微微出汗了。

而佐藤小姐,因为定了会场附近的海边酒店,当时则穿着设计考究的小细跟高跟,在凉快的会场里,围着薄薄的大围巾。

当夏樱额头沁着细汗,在会场看到她的那一瞬间,意识到:“这才是女人的样子!”

登记拿了资料,还没有到自己发表的时候,就先去找感兴趣的课题听听。

日本文学的学会每年参加人数上万人,发表的房间也是楼上楼下十多间,我把一本资料翻来翻去找演讲地点。佐藤小姐不急不慢的找了个窗边的沙发坐下,拿出ipad,已经下载好了学会app。搜了一下关键词,然后告诉她:“夏桑,关于祭祀文化的演讲有3个,除了你的以外,还有两个,在###和###。”

夏樱关上那本厚厚的资料,抬眼看了佐藤,她正用她白皙细长的手指轻轻点着薄薄的iPad,在自己还没找到头绪的时候,她已经告诉了答案。

窗外的蓝天,地标摩天轮,还有窗内一身香气优雅的佐藤小姐,这个画面不要太美。

白天的会议结束,又遇到了困扰一生的世纪难题--晚饭吃什么。

夏樱自然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世纪难题的,因为早就养成了一个“有家711,生活全不愁”的,毫无品质和品味感知度的女子。于是这个难题又落到了佐藤小姐身上,虽然她也是多年没有来过横滨了。、她用pad查了一会以后,就去了一家主打奶酪的洋食餐厅。这是一家在横滨市中心的高楼里的餐厅,还是要了窗边的位置,大厦是玻璃外墙,能看到横滨繁华的夜景。佐藤小姐点了白葡萄酒,酒精过敏的夏樱搞笑地点了英式奶茶。佐藤小姐很懂洋食,问了一下夏樱的意见以后,点了几分她完全搞不明白的菜。上菜以后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大部分都夏樱没有见过的菜式,不懂的吃法,吃起来味道意外的不错。当然这不是巧合,佐藤小姐从小吃洋食多过日本料理,懂什么奶酪配什么酒,什么酒配什么生火腿。有这样一个资深的食客同行,多么幸福。

从此夏樱就成了佐藤小姐的迷妹,在研究室也常常开玩笑叫她:佐藤小姐大人。

一次研究所一起去山里泡露天温泉,其实最开始夏樱是拒绝夏天泡温泉的,因为刚来时在家一次泡澡差点把自己热晕过去。但是佐藤很期待,于是迷妹也就跟着。入夜以后,山里并不热,淋浴完以后看到佐藤推门去了室外。

跟着佐藤果然没错,室外有一个凉亭,一个天然的岩石山,山上有一条岩石的路,很干净。佐藤洁白纤细的后背在黑黑的晚上很好认,她上山去了。原来山上有岩石做的浴缸,夏樱找到她的时候,她正趴在浴缸沿上看夜景。一个极好的位置。山岩壁上,一个石头的浴缸,俯瞰山下小镇的灯光,伴着夏夜的星光与蝉鸣。夏樱在佐藤的浴缸附近也找到了个好位置,好舒服。

夏樱:“佐藤小姐,夏天泡温泉意外的舒服呢。”

佐藤:“是啊,你听这蝉,它们和对面的在说话呢。”

夏樱:“之前我还不想来,觉得夏天泡温泉太热了,之前我在家里泡澡差点没把自己热心衰了。“

佐藤笑起来:“我爸爸也不会放洗澡水,要不就放热了,要不就放冷了。”

夏樱:”原来是放洗澡水的技术问题。“恍然大悟

佐藤:”太热了就兑凉一点啊!“然后笑个没停

原来夏天泡温泉并不是不舒服,而是我没有找到最适宜的水温和空气湿度。

之后夏樱在佐藤小姐的帮助下,继而找到了各种食物的最佳食用温度,体会了不同硬度水的口感。。。

生活,和实验一样,一个细微的改进,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而要活得漂亮和舒适,的确是一件不简单的技术活。

品味,也许是一种要花上多年甚至几代人而得来的的沉淀。

也许是一种思维方式,也许是一种对有质量的活着一种不辞辛苦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