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小说现实题材西域西行西藏游记
836200000014

十六 石关峡悬壁长城

有“西部小八达岭”之称的悬臂长城,它位于嘉峪关关城的北部,地处于石关峡北侧的黑山东坡,它是肃州西长城的北端。从山上往下面看,可以看到城墙是陡跃而下的,看起来好像是悬空倒挂着的,所以就称它为悬臂长城,“悬”是悬挂的悬,“壁”是墙壁的壁。

古时候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万里长城万里关,叠嶂黑山暗壁悬;最是土石寻常物,几度清风瘦弥坚。”诗中所描绘的“黑山暗壁”指的就是悬臂长城。悬臂长城修筑在石关峡口以西的山崖上,石关峡口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一处关隘,这里在西汉初年的时候设有玉门关,是古代使节商客东西来往的通道,后来将郁闷关迁移到小方盘城一带后,就改名为玉石障了,所以就有”先有石关峡,后有嘉峪关“的说法。

在明嘉靖十八年的时候,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的黑山峡南侧的小山上修筑一条长1.5公里的石片夹土墙,工程在嘉靖十九年的时候就完成了。古代把这段长城称为”断臂长城“,它与暗壁一起,成为关城防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屏障。悬臂长城被成为“西部小八达岭”因为它与北京的八达岭非常相似,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北京的八达岭是用青砖修筑的,而悬臂长城是以黄土夯筑而成的。大家都应该知道修建长城所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在西北地区就只有石片和黄土,当时的工匠找来黄土之后,在太阳下暴晒好几天使它彻底的晒干,不会再生长杂物,之后再把这些土放到锅里炒,将她炒熟,这样黄土之中的草籽就永远不会发芽了,然后在黄土里加上红柳,石片,还有芨芨草,以及蜂蜜和糯米汁,把黄土和好以后用当地的老办法将它夯筑而成,这样所筑成的城墙即使在下雨或者刮风的时候,墙内的红柳,石片,芨芨草就可以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城墙就不会轻易的倒塌,用这种方法所筑的城墙就变得坚固无比了。

悬臂长城原来只有一截底阔4米,上宽2米,残高0.5—6米不等的长城遗址,1987年重新修建的全长750米,其中有231米的城墙是悬挂在高150米,倾斜度为45°的山脊上,在墙头上又增筑了垛墙和宇强,首尾各添加了一座墩台,有台阶式的漫道可以通上山顶。

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它的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黑山。断壁长城和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断壁长城居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

石关峡悬壁长城文物景区位于嘉峪关市西北14公里处,距峪关关城8.4公里。景区的主题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和长城文化。景区内参观的主要内容有体现长城文化的悬壁长城,有体现古代丝路文化的“丝绸古道”雕塑群和嘉峪关古代兵器展览等。

景区的主要项目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休闲度假区、管理区。

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贯穿整个景区,有“丝绸古道”雕塑群。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有悬壁长城、水门和古代兵器展览等内容。另外,在这里可以领略浑然天成的弥勒山景观,报国寺里佛钟声声,梵音袅袅,呈现一派祥和景象。

古丝绸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张骞两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