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历史传奇后唐风云
1261700000030

第二十九章 皇帝也得认错

【北线大捷】

在南线敌军进攻的同时,北线的李匡威和赫连铎也向李克用的河东道发起了进攻。其中,李匡威的军队攻陷蔚州,赫连铎的人马拿下了遮虏军。面对北线危局,李克用先是派大将李存信领兵抵挡,结果被对方挫败,又派出猛将李嗣源增援李存信。

说到李嗣源,我们知道他就是在上源驿保护李克用杀出重围、而自己能毫发无损的那个人,可以肯定,他具有着惊人的战斗力和过人的机敏。李克用曾经将勇猛善战之人收为义子,共有十三人,号称十三太保,而李嗣源就是十三太保之首,没点真本事,不可能坐上那个位置。

除了勇猛,李嗣源还有一个美德,是其他将领所不具备的,那就是谨慎稳重、廉洁节约。有一次各位将领聚会,大家坐在一起,自然谈论最多的就是作战,谈着谈着,话题就变成了表功会、自夸会,这个说我曾经如何单枪匹马就敢冲击敌人中军,将敌人的主将单手擒获;那个说我曾经略施小计,就让敌人全军覆没。大家都说得起劲,却发现只有李嗣源一直保持沉默,众人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他,李嗣源只说了一句:“各位喜好用嘴皮子攻打贼寇,我李嗣源只是用手去攻打贼寇。”此言一出,举座羞愧噤声。

李克用的能力和品德,与他日后的崛起密不可分。

言归正传,我们再回到北线战场,话说李嗣源赶到北线后,立即调整部署,集中兵力先后击退了赫连铎和李匡威。这时李克用也亲自率领大军赶来增援,在李嗣源的配合下,将赫连铎和李匡威彻底击败,并在乱军之中擒获了李匡威的儿子和赫连铎的女婿。

赫连铎和李匡威战败后,各自逃回了原驻地,北线重新恢复平静。

【最后一路敌人】

解决完北线的两路敌人,原来围攻河东的四路大军,到现在就只剩下了南线的一路,它就是宰相张浚率领的朝廷禁军。

当时张浚一路已经前进到河中道(晋西南)的晋州(今山西临汾),听说其他几路讨伐军队均已溃败,正在进退维谷之际。为了不让张浚再为了是进还是退而浪费脑筋,李克用很快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最终的答案。

李克用派遣大将薛铁山带骑兵3000在洪洞县安设营寨,堵住了张浚西逃的退路;又派遣李存孝带步骑兵5000在赵城县安设营寨,作为进攻张浚的主力。张浚率领的中央禁军有几万人,按理说在人数上是占据优势的,但战场上的胜败从来都不是以人数的多少来确定的,不是有那句话:兵贵精而不贵多。

双方的军队刚一接触,官军就损失了3000人。张浚很快发现,他的军队在久经沙场、凶狠彪悍的河东军面前简直是不堪一击,只好退回晋州城,闭城固守。李存孝率军顺势将晋州城包围,几千人把几万人给包围了,也算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晋州城被围了几天之后,军师盖寓向李克用建议:张浚是朝廷宰相,如果真的攻破晋州城将他俘获,就等于直接和朝廷撕破了脸,对河东今后的发展不利。于是,李克用传令李存孝率所部军队向后退出50里扎营,网开一面,放张浚他们一条生路。张浚也不傻,一看人家已经给放一码了,哪能不识抬举啊,赶紧率领残兵败将从晋州出来,往东南方向撤退。

由于始终都担心李克用的军队从后面追上来,张浚等人是风吹鹤唳、草木皆兵,连停下来喘口气都不敢,只是一路向南狂奔赶路。等他们好不容易翻越了王屋山,到达黄河北岸以后,顿时傻眼了:没船过河!

匆忙之间又找不到船,他们只好拆毁民房的房梁、门板做成木筏,勉强渡过了黄河。这一路下来,士兵中饿死、累死、淹死、逃跑的不计其数,等历尽千辛万苦回到长安,部队士兵连出征时的十分之一都没剩下。

这趟山西之行,宰相张浚可谓损失惨重,把官位和面子都弄丢了;但也有所收获,那就是在逃跑路上跋山涉水,辛苦是辛苦了点,但是饱览了山西好风光,那可是纯天然的啊!

另外他还彻底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儒将不是谁想当都能当的。

【皇帝认错】

战后,李克用还没忘及时向皇帝上了一道表章。其中有一段:“我家父子三代人,蒙受皇恩,攻破庞勋叛逆,剪除黄巢贼寇,都有我们的功劳。当朝廷处在危机时刻,就赞誉我是当今的韩信、彭越,等到天下稍微安定,就辱骂我是北戎、蛮夷。这样做,现在天下掌握重兵立有战功的人,难道就不担心陛下将来有一天也会辱骂他们吗?”

唐昭宗万没想到这次由朝廷主导的四路大军分进合击,竟然落得个一败涂地的结局,当初看似有一手好牌,最后却被打得稀烂,他懊悔不已。接到李克用的表章,昭宗也是自知理亏,赶紧颁下诏书好言好语回复他,让李克用官复原职,请他率军回到河东。

战争是结束了,但影响却是深远的。经此一战,朝廷的中央禁军主力被消灭殆尽,没有了武力作为后盾的朝廷从此失去了号令天下的权威,并逐步演变为军阀藩镇们随意欺凌的傀儡。这次战争的起因实际上是从李克用攻打云州、准备消灭大同道的赫连铎而引起的,此次打败了以朝廷为首的四路围攻,就意味着,接下来再打云州,已经是畅通无阻了。

此时的李克用放眼天下,谁敢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