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历史传奇后唐风云
1261700000029

第二十八章 众矢之的

云州之战过后,成天打打杀杀的李克用终于犯了众怒,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大同节度使赫连铎和宣武节度使朱温联合向朝廷上书,要求趁李克用云州战败之机讨伐他。其实,就算没有云州之战,这些人讨伐李克用的想法该有还是会有,究其原因,还是李克用军队的战力太强,在众多藩镇中鹤立鸡群,对其他人的威胁太大。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通俗点说就是:枪打出头鸟。

唐昭宗对于讨伐还是不讨伐李克用这件事犹疑不定,索性召集朝廷四品以上官员一同讨论。参加讨论的官员大多认为李克用有破黄巢之功,不该去讨伐他,军容使杨复恭与李克用交情很好,也认为不可以讨伐。

但也有例外,以宰相张浚为首的少数人却极力劝说皇帝应该讨伐李克用,他的一个理由是:李克用在过去这些年曾经两次与朝廷对抗,罪该至死,可以讨伐。

对抗朝廷,那是欺君之罪,这个理由看似充分,但若仔细想想,却未必站得住脚:第一次若不是赫连铎在背后逼人太甚,李国昌和李克用父子还不至于非要对抗;第二次就更离谱了,实质就是朱温、田令孜、王重荣这三个人演的“三簧”合伙把李克用给激怒的。

唐昭宗不是糊涂之人,他对张浚提出的这个理由,也并不十分赞同,因为他心里清楚,李克用除了两次对抗朝廷之外,也对朝廷有过两次大功:一个灭庞勋,一个是讨黄巢。无论是哪次功劳,都无疑是盖世之功。

但接下来,张浚又拿出了一个必伐河东的理由,他认为:李克用的河东军队骁勇善战,刚兼并了昭义道,又想要兼并大同道,照此下去,整个河北就都是他的了。而现在几道藩镇都愿意主动出兵讨伐,朝廷正好可以出面统筹指挥,灭了河东,以儆效尤。末了,张浚还自告奋勇,愿意亲自担任这次讨伐河东的主帅,统一指挥全面军事行动,

要说张浚提出前一个理由时,唐昭宗还在犹豫,那后一个理由,却彻底坚定了他讨伐的决心。因为什么事情都可以不管,但皇权受到威胁却不能不管,况且李克用刚刚遭遇挫败,几路诸侯也要共同出兵,这正是天意要灭了河东。

御前会议结束后,唐昭宗任命张浚为太原四面行营招讨使,京兆尹孙揆为招讨副使,约期出师河东。

如此一来,一个由朝廷军队、大同道、幽州道、宣武道组合起来的反河东大同盟宣告成立,其中北线是赫连铎的大同道军队和李匡威的幽州道军队,南线是张浚的中央禁军和朱温的宣武道军队,南北两线一齐向河东压来,形势颇有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

【以一击十】

宰相张浚执意进谏昭宗讨伐河东,是真的一心为大唐江山社稷着想吗?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全是。就在昭宗要召开这次御前会议之前,朱温暗中贿赂了张浚,只是期望他在会上能力劝昭宗讨伐河东。而张浚本人虽然是文人出身,但他平时喜欢以知兵自诩,也正想找机会体验一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感觉,所以出兵河东,这既能赚银子又能赚面子的事情,张浚当然是乐见其成。

除此之外,张浚和李克用两人之间过去还曾经打过交道,并且结下了私仇。事情这样的:当年各路大军云集长安、讨伐黄巢,张浚是朝廷任命的都统判官,负责协调各路勤王军队,由此李克用对他比较熟悉。后来,李克用听说他做了宰相,私下对传达诏令的使臣说:“张浚喜好空谈而不能务实办事,如果皇上听信他的虚名而重用他,将来有一天导致天下大乱的,一定就是这个人。”

不幸的是,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张浚的耳朵里,他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从此对李克用怀恨在心。

综上分析,张浚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讨伐河东时,却一意孤行,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军事行动刚刚开始,南线战局就发生了一次有利于朝廷方面的事变:昭义道辖区内的潞州将领冯霸突然叛变李克用并向朱温投降。机会难得,朱温立即派部将葛从周率1000名骑兵抢在对方出手之前进入潞州(今山西长治)。随后,李克用也派河东第一猛将李存孝率军赶到,对潞州形成包围。接下来,朱温又派出另一支部队包围了昭义道的另一要地泽州(今山西晋城),希望来个围魏救赵,调动李存孝前来解围。

目前南线的战役态势是:潞州城被朱温一方占据,城外被李克用一方包围;泽州城掌握在李克用的手中,城外则是朱温的军队;而在西面的河中道境内还集结着宰相张浚刚刚开过来的数万中央禁军。

张浚得知这个突然发生的情况后,立即奏请朝廷任命自己的副手京兆尹孙揆为新任昭义道节度使,领兵3000奔赴潞州,其战役意图是与潞州城内的葛从周里应外合,击溃李存孝的河东军。

李存孝号称五代史上第一猛将也绝非浪得虚名,他很快侦知了孙揆的动向,提前带领300名精锐骑兵埋伏在潞州长子县西面的山谷中。而文官出身的孙揆却并未意识到危险正在向他逼近,依孙揆想法,自己这次大军奔赴潞州,李存孝一见是王者之师,必然望风而逃。

在通往潞州的官道上,孙揆排开节度使的仪仗,头顶清凉伞,在队伍的簇拥下正在缓慢行进,这阵势根本就不像是去打仗,更像是钦差出巡。

突然,随着一阵号角的低鸣,李存孝率骑兵从山谷中杀出,这是300人对3000人的战斗,从人数上看是1:10,但一个是以逸待劳,一个是长途行军;一个是突然袭击,一个是猝不及防;一个是久经战阵的精锐骑兵,一个是临时组建的普通步兵。战斗的结果毫无悬念,孙揆的人马被一举击溃,孙揆被生擒。

【泽州解围】

与此同时,朱温的军队加紧进攻泽州,泽州岌岌可危。当李存孝消灭了孙揆的中央军之后,李克用敏锐地判断出南线是主要威胁,遂立即向南线增援了5000名骑兵,由李存孝统领去泽州解围。

李存孝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包围潞州,自己则亲率主力到达泽州,他挑选精壮骑兵500人,绕着朱温宣武道军队的营寨一边奔跑一边呼喊:“现在要拿你们身上的肉来喂饱我们的士卒,可以让肥胖的人出来决斗!”宣武道军队中有一员猛将叫郑季筠,听到呼喊,十分愤怒,带队出营交战,结果和李存孝还没走上几个回合,就被李存孝生擒活捉,剩下的军队立刻退回营寨,结营固守。

当天晚上,宣武道军队感到李存孝的兵锋太锐,准备趁夜色掩护,脱离战场。遗憾的是,他们不知道在夜色中也有一双眼睛在始终看着他们,这个人就是李存孝。等到宣武道军队刚一离去,李存孝就率领骑兵,在后面尾随追击。敌人一开始还能且战且退,保持队形不乱,但等到了马牢山,由于山路狭窄,人和马相互拥挤,队形发生了变化,李存孝瞅准时机,立即攻击,宣武道军队抵挡不住,由刚才有组织的撤退,变成了溃退和逃跑。李存孝乘势挥军掩杀,敌人死伤近万人,大败而归。

泽州一解围,潞州守将葛从周一看自己势单力孤,怕被李存孝回军来个瓮中捉鳖,赶紧带人从潞州弃城逃跑,潞州收复。

经过这一回合的较量,南线敌人中朱温的宣武军全面溃败,孙揆的中央禁军覆灭,只剩下了张浚的中央禁军主力。此时,张浚的军队虽然人多,但组建时间短,且从未经过大战的洗礼,所以战斗力一般,暂时构成不了多大的威胁。

在军事部署上,李克用除留下大将李存孝和少量兵力执行监视张浚的任务外,又适时地将骑兵主力从南线调回了北线。

但李克用接下来的人事安排,却为后来的变乱埋下了伏笔。擒杀孙揆、泽州解围、潞州收复,这几仗都是李存孝的功劳,相当于整个晋东南的昭义道都是李存孝重新打出来的。按理说接下来应该任命李存孝担任昭义道节度使,结果李克用却派出老将康君立到潞州接任节度使职务,让他捡了个现成,反而只给了李存孝一个汾州刺史的官职。整体上就是李存孝在前方浴血攻城、以命相博;康君立在后面跟着接收城池、坐享其成。

这种在战场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行为,确实让人伤心。李存孝接到任命后,气愤异常,接连几天不吃不喝,开始萌生了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