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人文史地传中华经典,读家训箴言--修身立志
2588000000046

45、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

原文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

——【清】曾国藩家书

白话

我这一辈子在科名方面,非常顺遂,只是小考考了七次才成功。每次不中,我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只是深为惭愧,自己的考试诗文太丑罢了。今天想起来,如芒在背。那时之所以不敢发怨言,弟弟们问父亲、叔父和朱尧阶便知道了。因为考试场里,只有文章不好而侥幸得中的,决没有文章好而被埋没的,这是一定的道理。

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也有不少自满的人,认识他们的人,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名士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见识的人看到他们这样,知道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被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询询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

家训史话

申不害原是郑国京邑人,曾为郑国小吏,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遂成为韩人,并做了韩国的低级官员。

韩昭侯四年(前354年),素与韩有隙的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面对重兵压境的严重局面,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不害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古时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一种玉器)去见魏惠王。申不害说:我们“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而是要解国家危难,最好的办法是示弱。“故降心以相从,屈己以求存也。”今魏国强大,鲁国、宋国、卫国皆去朝见,您执圭去朝见魏王,魏王一定会心满意足,自大骄狂。这样必引起其他诸侯不满而同情韩国。“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位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战国策·韩策三》 )韩昭侯采纳申不害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兴,立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邦。申不害亦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得以在处理国家事务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古训今鉴

曾国藩家书中的这两段话对比自己七次小考不中而自己继续努力,不怨天尤人的事,来提点小辈,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就骄傲怠慢。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伯乐难求就放弃科举。

今天的一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正好解释曾国藩所说,考场上只有差劲的文章侥幸得中,而没有好文章被埋没的事。如果自己的辛勤付出暂时没有见到成果,不要气馁,继续为之奋斗,终会有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