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爆笑幽默我叫禹,,来自华夏
3543900000026

中国古代

受传统思想熏陶下的古代中国,形成了以忠君爱国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之下,中国人有着世界最“硬”的那块骨头,也正是在这种思想之下,秦矛焦以死荐秦王、齐田横三百壮士不臣汉尽自刎、南宋崖山20万军民以身殉国、有明一代更是“君王死社稷”。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中国古代这些仁人志士为大义而牺牲,应属于利他性自杀。

本文将以不同的时间线为点,连起中国古代利他性自杀都线,再转起其产生发展及历史意义的面。

三代及以前,和春秋战国时的利他性自杀

首先我要说把这五个时代汇聚在一起讲,是有失严谨的。可受文章篇幅所限,笔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商君书》上曾说三皇五帝时期,“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是一个理想时代,可就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中国第一次战争,不过我翻遍《史记》始终没在其中,找出有自杀的痕迹。

三皇五帝时期,虽然不乏起干戈用刑罚,可总得来说在那个天下大同的时代,人们安居乐业,官员们奉公守法。即便生产力低下,可人们也不用缴纳过多的赋税,生活压力低,而管理他们的官员亦是如此。

三代时可能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利他性自杀出现的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位名臣,夏关龙逢、商代比干。

有人说关龙逢和比干是被君王杀死的,怎么能说是自杀。这里我就要写了自杀的定义了。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性命的危险行为。

我还是类比一下,喝药的你可以说是药杀了他,跳楼的你可以说是地板杀了他,同理两位彪炳史策的千古贤相是以死谏君王。

判断一个人是否自杀,是他有没有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心。关龙逢是手捧黄图谏夏桀,都拿起黄图了,这位九十二岁的老宰相还指望着活着走出夏王宫吗?比干的话,我援引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的记载“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彊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一句不得不以死争,说出了这位三朝老臣的忠心,也间接的证实了他想死谏之心。

三代利他型自杀,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夏朝的开国国君启在夺取政权后,改变了原来部族联盟时,为平衡各部落势力而采用的禅让制,转而用“父传子,家天下”来作为君王更替的方式。也因他这一创新,中央集权空前膨胀,国家的概念出现,与之相对的敌国的概念也产生。君王为了巩固统治,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打压或消灭五帝时期的包容思想,并用战争的方式夺取奴隶。所以后来的大臣,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以身谏君王,也因为敌国的战争可能会让他们变成低贱的奴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和忠君爱国的观念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忠君,春秋时期有句话是“主忧臣辱,主去臣死。”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流动性很大,可他们对给他们垂青的君主很忠心,如晋豫让先事范,再从中行,最后臣智伯。独智伯以国士之礼对待他,他也在智伯被赵襄子杀死后,三次刺杀的赵襄子最终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佳话。

春秋战国和三代是没有儒家思想统治的,可其利他性自杀不决于书,其主要原因是礼制中“忠君报国”思想的作用。